风筝,这一古老而富有魅力的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仿佛带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乘着春风,穿越历史的长河,飞入我们的视野。那么,这风筝究竟起源于何时,又是哪位古人的杰作呢?
追寻风筝的起源,我们不禁要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聪明的古人以鸟为形,以木为料,制造出能在空中飞行的“木鸢”。据《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鸿书》中也有记载,鲁班也曾制作过木鸢,用于军事侦察和进攻。关于风筝的起源,学术界有着三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风筝起源于先秦时代。据史书记载,墨子与鲁班都制作过木鸢。《南鹞北鸢考工志》中也提到,风筝的鼻祖是墨子制作的木鸢。这种木鸢不仅用于军事侦察和进攻,还用于超远距离的通信和物资运输。第二种说法则主张韩信是风筝的发明者。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 卷八纸鸢》中记载了一段故事:韩信在征讨陈郗时,曾利用纸鸢进行军事测量和通讯。第三种说法认为风筝是由五代时期的李邺发明的。明代的陈沂在《询刍录 风筝》中记载了李邺制作纸鸢的故事。还有说法认为风筝的直系祖先是测风的鸢旗。
关于风筝的发明者是谁,现在已经无法确切证明。有些民俗学家认为,古人发明风筝是为了怀念故去的亲友。在清明节这个鬼门短暂的开放时期,人们将慰问故人的情感寄托在风筝上,传送给逝去的亲友。实际上,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用木材制作的。春秋战国时,东周哲人墨翟曾花费三年时间制作了一只木鹞(或木鸢),虽然只飞了一天就坏了,但它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
直至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后,人们开始使用纸张制作风筝,称为纸鸢。可以推断,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这一传统民间工艺品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还传遍了全世界,成为了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