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地动仪,张衡的名字如雷贯耳,他的事迹被载入中小学历史课本,甚至中国地震局也将其作为标志沿用多年。历史的真相总是隐藏在岁月的尘埃之中,让人不禁产生疑问:张衡地动仪的真实面目是什么?
历史的追溯要追溯到19世纪,日本人的服部一三、英国人的米尔恩以及中国的王振铎,他们率先对张衡地动仪展开复原研究。其中,王振铎所复原地动仪采用了简单的“直立杆”原理:当地震发生时,直立的杆子会因震动而倾倒,触动开关。这一原理在实际应用中却存在明显缺陷。
实验结果显示,“直立杆”无法准确判断地震的方向。它无法筛选出真正的地震震动,与地震的实际需求相去甚远。更重要的是,这一结构早在18世纪就已经被严格的地震学计算、实验室试验和地震检验所淘汰。显然,它并不具备实际应用的可行性。
国内外学术界早已发现了王振铎模型的致命错误,自1969年后,学术界发表了一系列批评文章。地震学、考古学、历史学的严肃学术刊物和科学论著从不引用这个模型。中国地震学的奠基人傅承义院士甚至在1976年当面指出王振铎的设计存在致命错误。
尽管张衡地动仪的原理已经被推翻,它依然顽固地存在于我们的课本中。直到2003年,在领导人的指示下,冯锐研究员组织了一个多学科的研究团队,经过5年的艰苦研究,才设计出了一个新的复原模型。这个团队融合了地震学、历史学、考古学、自动化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旨在还原地动仪的真实面貌。他们的努力为我们揭示了历史的真相,也让我们对地动仪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