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盘,又称罗庚、罗经,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和创造的一种天文仪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发明。罗盘主要由位于盘中央的磁针(也叫磁针或磁罗经针)和盘面以上的刻度盘组成。
罗盘的种类很多,但它们的结构基本相同。罗盘的盘面一般分为内盘和外盘,内盘是磁针固定的底盘,外盘是固定方位的圆盘。内盘的中央是一个假想的磁极,磁针的尖端就对准这个假想的磁极。磁针的红色一端表示磁针的北极,白色一端表示磁针的南极。外盘是圆形的刻度盘,刻有方位盘和朱墨记号。方位盘以子午线为基准,将圆周划分为四十度,即四度,二十八宿将每个四度又划分为三十分,即一刻度为三十分。罗盘的红色一端指向一个宿宿相距13度的两个星宿的位置,称为“线间”,也叫“缝中”。白色一端指向一个宿宿相距42度的两个星宿的位置,称为“角间”,也叫“角上”。红色一端与红色圆圈的切点,称为“子午圈”。白色一端与白色圆圈的切点,称为“卯酉圈”。
罗盘的红色一端表示磁针的北极,白色一端表示磁针的南极。为使红色和白色的标记准确,必须使磁针的支点与罗盘的支点重合。支点是磁针转动的地方。支点的中心是假想的磁极。磁针的红色一端表示磁针的北极,白色一端表示磁针的南极。
我国古代地理著作《宅经》中,对罗盘的用法做了如下规定正针为一百二十分,缝针为二十七分,天关(指南针)为五十四分,地户(指南针)为三十六分,法定一寸为十分。在地理堪舆学中,以正针为主,故《宅经》说“不问他人,只消一寸为定。”
,将罗盘持平,使盘面水平。
,读取外盘周边的刻度,确定罗盘所在方位。
,读取内盘的刻度,以盘面红色一端对准子午线时,该红色一端的指标线(指标线是红黑两色分界线)指向的度数,就是当地的真正时刻。指标线所在的刻度,就是当时时刻的刻度,所指的刻度就是当即时刻。指标线所在的位置,就是当即时刻所在的经度。经度,又称子午线,即地球上南北相对的两点间的连线。由于地球自转,同一条经线上各点的线速度不同,所以地球上同一地点所处的经度不同。
,根据内盘的刻度,确定罗盘所在的正确时刻。
罗盘是堪舆家测量地势、方位的仪器,是寻找“生气”的指南针。堪舆家认为,地势是“生气”(即气场)聚合的地方,称为“地气”,人葬了之后,可以受到地气的影响,所以古代帝王公卿贵显,大多把陵墓建造在气脉山川及龙真脉结的吉地。据《宅书》所记,在选择穴地时,有“时”、“地”二字诀,并谓“时到则气到,气到则形真”。对于“时”的含义,注云“古法以子午为时,卯酉为地”。意思是说,堪舆家在选择穴位时,以子午线(即南北方向)为时间轴线,以卯酉线(即东西方向)为空间轴线。在堪舆家看来,地势只有与龙脉相配合,才能生气聚结,人葬了之后,才可以受荫。所以堪舆家十分重视龙脉,认为寻龙必须先看龙的真伪、生死、向背、雌雄,然后根据龙势起伏缓急、生姜气结之处寻找穴位。所谓“寻龙,岂在它山远,但恨水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