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周易八卦 >

九台算命:品读命理《万金赋》原文

九台市哪里算命准在县医院那边有一个姓白的,算的挺准,她只在上午算,下午就不算了,还有好多人在那拿着序号等着呢。具体位置说不好,我是问的一个蹬三轮的,说去姓白的那算命,据说有的

九台市哪里算命准

在县医院那边有一个姓白的,算的挺准,她只在上午算,下午就不算了,还有好多人在那拿着序号等着呢。具体位置说不好,我是问的一个蹬三轮的,说去姓白的那算命,据说有的病人去县医院看病。却没有"。实病"。

九台哪有算命准的吗

长春哪有算卦准的

东环城路附近叫长江11队到里那个附近你随便找个人问(小孩除外)算卦的王先生大家都很自觉的告诉你怎么走啦!都没记清楚路。

品读命理《万金赋》原文

民 风 民 俗 【岁时】 瑞安有关岁时民俗,随着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文化科学素质的不断提高,民俗文化尤著。兹将旧俗及部分仍沿袭的民俗择要掇录。行夏历(阴历、农历),以夏历正月初一日为元旦,瑞安俗称新年。民国以后,推行阳历,称阳历一月一日为元旦,改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以公元纪年,仍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旧时(民国以前,下同)春节,各行业均放假,民谚有三日重五、五日年“一日清明种子好落田,店铺贸易大部分停歇。主要习俗有,在中堂上首悬挂祖先画像(照片)、陈设家藏古董珍品及香炉、 果馐以便亲戚前来拜年,至初五家祭后“收藏祖先画像、珍品、香炉、烛台”完珍(亦谓完真),开门燃放爆竹“迎接新年吉利安详、驱邪”开门炮,送灶神上天,呈好事“于新年初四日夜迎灶神朝天归来。放鞭炮,在灶神前点香烛“拜年 按宗族、亲戚、朋友的辈分,下辈向上辈,外戚向内亲拜年,并在祖先像前点香烛跪拜“时间分配大致如民谚”初一拜庙门。初二拜丈人(岳父、母),初三拜屋底(堂房,初四拜邻舍,初五‘完珍’初六上坟“(瑞安县城则于初一日上午上坟,小部分乡区初六上坟,大部分乡区则清明上坟扫墓),唱词、做戏、,滚龙”(参龙)等 春节期间,民间艺人挨户(或挨村)上门演唱鼓词、莲花小段,门头敲“或在村落中心、庙宇演戏或唱整本、连台鼓词”唱“(指小木船,内祀陈十四娘娘,亦挨村、挨户唱故事”送元宝;(手拿一枝万年青。一人呼“元宝摇一摇,生儿中状元,元宝扭一扭。养猪如大牛“的讨彩、吉利话)”民间舞龙队在正月至清明节间在附近串村舞弄叫,滚龙,部分舞龙队还以艺人击鼓演唱故事叫,参龙主家则以年糕果品之类酬谢艺人“红包;酬谢,卖伎。艺人仅限初一、初二日夜间来演唱”立春(又称新春) 春、煨春 立春日,在道坦(院子)燎火堆、烧樟树叶、放爆竹以宣达阳气“用粟实、红豆煮糖茗,全家分食“县官于立春前一日出郊迎春入城,并使人扮演芒神立于县官轿前。全城百姓沿街拥观,谓之迎春,民谚有“新春大如年”意谓;新春节日意义重大如过年,谷日(正月初八日) 谷日俗称,在中庭燃薪”燎火盘,吃长寿面,还有礼敬宅神的仪式。接神“元宵(正月十五日) 正月十五日谓元宵”旧时县城通衢编结彩幕、张灯、放焰火。乡区各里社庙尤盛“试灯,十七谓”残灯,箫鼓歌吹之声。抱孙携子看灯来“乡间于是日”社庙中挂灯、排殿(以古董列于神前曰。屠猪杀羊,演戏数日夜,为召集拜年亲友之期。会亲”后来各村、镇相互排定日期,初六、七”小典下迎灶神,初八、九“汀田迎姜老爷”初十,莘塍迎东堂司命及上下洪岩爷,大典下迎杨老爷仙甲虞、周家桥、鱼墩迎红庙神“塘下迎东狱大帝”汀田西岱石和山上陈抬灶神下山,村迎灶神”鲍田南河迎张爷。碧山迎杨老爷“丰和棠梨埭迎杨老爷。梅头迎蛎高神云周乡周村、十八江村迎杨老爷、周六神,二月初二;曹村许岙杨老爷、许爷,阁巷、林垟社神无固定日期;二月初二日 迎社神 各村社庙设醮坛,迎社神,僧道沿街洒净水;洒净;往往与迎社神并在一起,用芥菜拌大米饭;取明目、清精之义(瑞安农家素有农作物旺收时以副食代主粮的习惯;(三月十九日) 三月十九日为明崇祯死难日,清初则讳之曰太阳生日“妇女多拜经、持斋、拜竹丝灯(迷信谓此灯可为赴冥司者沿途照耀)”此俗早已废除,立夏 民间多食槐豆(蚕豆)、尝鲥鱼,古时。此日妇女入寺院烧香,或买蛇鳝等放生,端午(五月初五日) 端午,重五,有包粽“画钟馗于壁,傍午饮雄黄酒,浴兰汤,以五色线系小儿臂(名长命缕)、挂香袋和划龙舟等习俗;画钟馗之俗今已废,划龙舟 好事者于四月朔日在社庙中开社击鼓,集众敛钱。为造龙舟之资。必在吉日五更,水(下水),水时”先将龙舟头放在河中农舟上,将农船向河心缓缓划出“待龙舟全身下水后”各划手及舵、鼓手口衔杨梅,鼓手先击鼓边,发轻声,各划手用手正面、转身各划水三下,后随鼓手击鼓心发出之巨声。各人口吐杨梅,即猛用楫划水向前,仿古战场军队先,衔枚后呼喊冲锋状、煞是威风!新龙舟”水后“即在邻村或同姓村落献艺”邻村亲戚均摆,香案。(酒、果品、糕饼及面巾、汗衫)相待“塘下塘西龙船比一般龙船长二档(18档)”不参加比赛“但作比赛裁判”但历来各村龙舟竞渡常因。而酿成械斗“政府常禁而不止,政府加强组织、引导。但械斗未能根除“80年代禁止后”已未见再兴(农民、市民忙于务农务工、经商,少闲暇也是原因之一),龙舟竞渡 打扫居室 端午前。民间素有打扫屋室卫生、喷洒雄黄酒(现改为除虫药品)的习俗,古代为妇女濯发去垢之日。以曝衣物及书籍,尝新 每年早禾登场,农家先取丘所获之早谷舂米后煮饭。伴时鲜菜肴,后款待宾客,谓之尝新,七夕做饼如手指与口舌状,妇女、儿童用五彩线缕贯,抛掷屋背。谓让喜鹊衔去搭桥,夜渡牛郎、织女过银河相会,妇女陈”及果品“取绣线编织香袋斗巧”现虽仍有吃,之俗。巧食“均从店铺购买”中元(七月十五日) 古时,中元前二日祭祖。列茶果、烧金银纸钱3夜“名曰”摆茶,大户人家在中元节延僧、道或在寺、观做道场追荐先祖“盂兰盆会。又烧化冥钱,以给无祀孤魂,名曰,化散纸“七月晦日(七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 俗谓此日是地藏王生日”燃香插于地上。插地香“香球。(插香烛于柚上),各寺、观在地藏王神前点香烛礼拜,僧、道诵经“老年妇女坐夜达旦”祈求全家平安。民间有食白毛鸡和(草药烹煮)补体的习俗,中秋(八月十五日) 古时“以粉面作月饼”夜邀宾朋、陈月饼赏月,或依栏临江观潮赏月“欢乐、歌饮达旦”现茶食店做芝麻月饼。居民购月饼相互馈赠,瑞安茶食店所做之。空心月饼,为瑞安特产。还有大小月饼相叠悬挂,套月,(饼),销往浙南各地,以百年老店李大同号最为著名。旅台湾瑞人最爱此家乡月饼。每逢中秋。政协等单位邀请旅瑞华侨、侨眷及旅瑞港、澳、台胞和家属召开座谈会“以示祖国、故乡不忘游子”以慰游子思亲之情,重阳(九月九日) 古时;重阳有做炊糕(名,)馈赠亲友或邀客登高山宴的习俗”定重阳节为。老人节,政府向70岁以上老人祝寿。为百岁老人送礼,大兴尊老敬老的新风,又定阳历9月10日为,教师节,以兴。尊师重教,冬至 冬至俗称冬节”全家早上吃汤圆(有肉陷、麻心,或外粘豆粉,谓冬节吃了汤圆”桃符、贴春联 近年,贴春联之风仍盛,换桃符已淘汰。且春联内容大部革新,民政部门还给军属拜年送春联。(送过年货、衣被等)。守岁 除夕夜预煮过年饭,或全家摆果品于灶神前,谓“给孩子发压岁钱(压在小儿枕下),并在午夜放关门炮,近年中央电视台播放春节文艺节目。人人在电视机前看节目到午夜,部分旧节日及旧俗逐渐消除。瑞安婚礼频繁。以下所记大致为富家礼仪,礼仪已大变,男家仿效古。纳采问名,礼“遣媒人往请女氏庚帖(写明生辰)”置灶神前七日,如家中平安,乃送术者和婚,则遣媒氏议婚(聘金及嫁奁之厚薄);婿家择日具婚书致女家,帖由主婚人(婿父母)署名“女方答以衣履、巾帕及糕饼果品之类。由男方分赠亲戚家,大定 男方择日具聘金、牲馔,遣媒人致女家,并告迎取日期称。女方答以茶食果品,两家各以所得分赠亲戚“双方往往通过媒人争议馈品、聘金”常常令男方沦为典卖房屋、田地,上头羹 男方于娶妇前一日。向女方致面馔,上头羹。开额 女方于出嫁前一日在中堂梳剃叫开额,待嫁酒 女方于出嫁前一日中午宴客,待嫁酒”女坐首席曰。待嫁。搬嫁 男方遣人来女家搬嫁奁,嫁奁分“(果子局、蜜饯局、菜疏局、油烛局、香药局、排办局),奠雁 婿如往女方迎亲导彩舆往见外舅姑。婿如托人代谒”则命使者具名帖至女家迎亲。拜天地 女冠帔登舆至婿家,宾相延新娘出舆,与妇共拜天地”入洞房吃。拜天地后。夫妇入洞房。坐床沿,交食糖饭或米饭加一对鱼为菜肴,并在堂前设宴会宾客”亲朋簇拥入洞房酣歌、谐谑,并向新妇索取糖果,闹洞房“还有请民间艺人来演唱曲艺、戏文”新娘泡茶酬谢。艺人唱《谢茶室》以答。拜堂、坐筵、终宴 合卺礼成,妇冠帔于中堂拜谒父母舅姑及亲戚尊长“称拜堂”设祖宗神位祭之曰,祭先人。妇随祭。是日宴于中堂,妇冠帔坐首席,姑坐末席,妇卸冠帔延姑坐首席,妇坐末席。只遗有订婚(或不经订婚)、结婚礼“结婚前”女方摆待嫁酒。男方派礼车迎妇,当天中午请宾客吃结婚酒,礼节大部在酒家举行,妇出洞房习炊事,并送平安书致外家报平安,婿与妇同往外家,回花,婿遍致名帖薄礼于舅家宗戚长辈,戚家交答礼曰。破娘家,新妇如经算命人判为犯。颇娘家,命,则在出嫁时“着青衣出便门”提蓝持伞至太阴宫上轿。在夫家120日后,才盛服偕婿回娘家长辈无力抚养。便于孩童时送夫家就养“待成人后完婚,礼甚简略“童养媳在夫家待养时”根据《婚姻法》禁止此俗,夫婿病重。迎亲草草成礼。冲喜,多有迎亲后夫即死,由男方父母领女香火合礼或迎女方棺柩合葬,配阴亲。抚养翁姑”抱养儿子继承家产 妇为防止宗族争夺财产。于夫死后抱养他人子,诈称遗腹子。如祖先年龄逢十之年的诞日设祭,称冥寿。每年春秋合族祭祖(春正月自朔至望,秋多于望日,或宗族自定日期)。清明扫墓、祭祖,合族男子集于祠设筵。每年正、二月内视日干支与太岁同者为太岁日,谓请太岁,年冬祭太岁谓谢太岁。有抬社神巡田垟祈求除虫消灾称“做拦垟”祈太阴宫娘娘。妇女到太阴宫向陈十四娘娘求子(取神像前鞋子、饭袋回家,得子后另做多双鞋、袋还于神像前),祈种痘娘娘(在太阴宫陈十四娘娘旁);亦有请师公搭九台(九张八仙桌搭台),登台吹螺角、除虫、捉妖,除少数人家偶有为祖先祭忌辰、诞日和清明扫墓外,其他祭礼于20世纪50年代后,翁婿、甥舅为正亲。翁舅、媚甥致互相致礼,端午馈角黍(粽子)中秋馈粉干加鸭,冬至馈馍糍(或九层糕),腊月馈箬糕(为瑞安仅有),巧食“中秋馈月饼”腊月馈过年货或压岁钱,间有果物新出。吉庆之事(生日、寿诞),亲戚送礼物或钱,婚礼致馈亦用礼物、钱或锦幛,翁怕婿分家。婿怕翁葬丧“月里羹、弥月宴、对周宴 若生子。婿以肉面向翁家报喜,翁家馈食曰。月里羹,并兼小儿衣饰,婿家款以索面、鸡蛋称“弥月则婿家必设汤饼筵,并谢他家之送礼;外家及他亲又送礼”主家设宴谢称。小儿初携至外家。外家馈以牛、羊、鸡、豚等物(贫富有差),入学又馈衣服书包等,亲戚、同事、朋友家生小孩”亦有去贺喜并吃,析产、营室、科名 亲戚中如遇析产、营室、科名等喜庆。翁婿间送礼尤重,翁家为婿家治家具“营室、科名则送钱物”常设宴款待亲友及老师,葬丧 翁舅家葬丧殡殓、封窆。婿甥除送礼外还要给匠人赏钱(利市包)。【迎神赛会】 古时。迎神赛会,、夏季称禁猎、秋季称祈雨、冬季送寒衣,其中以春季最为热闹(参阅【岁时·元宵】条)。县城以迎五显庙爷(祀蔡敬则)、陶支庙爷、三港庙爷(传说中船夫救民成神)、洞桥庙爷,县城群众特地迎关帝(因民国28年4月19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县城时。一辆日军装甲车从城内驶向北门外。日军不敢出北门,群众以为关帝显灵),迎神赛会时,往往请戏班唱戏,大会亲友,放花灯,社神乘彩舆由众人抬舆出游,扮戏出,米桶吃得镜恁空,湗村闹花灯,芥菜剥了剩个心“(谓客人众多”主家饭、菜难以为继)。【农家养猪习俗】 猪血汤 过去“农家养猪大部分自养自食(与邻里交换自家腌制存储),旧俗农家杀猪一般请屠夫来自家门口宰杀;亦算是农家盛典之一,为庆贺杀猪(又称猪出栏)主家将猪血、猪肠、猪肉杂以葱蒜、豆腐”馈赠邻居。以示共享之意,猪刀疤 旧俗屠夫来农家杀猪。大部不收工钱,但主家按习俗要将被杀猪的颈部宰杀刀疤周围割下一大块猪肉,送给屠夫酬劳“割下多少由主人自定”猪刀疤。乃以物易工习俗的余绪,路头插红纸条 农村有专养,以出卖小猪为利,猪娘产仔猪时,因猪娘只有十一只奶头)“谓之讨“因为猪牯银跑的次数较多。主家常常拖欠很久,甚至没有付清便不了了之,所以民间又把讨其他拖欠很久的债款也说成是讨,赚猪头吃 农家养猪普遍”猪头是较平常的东西。常常被作为给媒人的酬谢物。赚猪头吃。变成做媒这项职业的代名词“猪头中最珍贵的的是猪舌头”字(亏本的意思)谐音“为避忌”猪口赚”讨个赚钱的吉利话的彩头,有关猪的音乐和美术 农家重视养猪,有关猪的音乐、说唱、美术会应运而生“如农村卖猪肉”由贩卖人挑着猪肉到村头,用牛角告吹数声。买肉人闻声而来购买,吹牛角也逐渐有固定曲谱,又如阉猪人,走村串户为人阉猪、用短笛边吹边走,农户风闻笛声呼入阉猪,这种笛声也形成固定曲谱。

瑞安传统习俗

民 风 民 俗 【岁时】 瑞安有关岁时民俗,随时代而变。20世纪50年代后,经人民政府倡导,移风易俗,随着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文化科学素质的不断提高,民俗文化尤著。兹将旧俗及部分仍沿袭的民俗择要掇录。 春节 清以前,行夏历(阴历、农历),以夏历正月初一日为元旦,瑞安俗称新年。民国以后,推行阳历,称阳历一月一日为元旦,是一年之始,改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公元纪年,仍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旧时(民国以前,下同)春节,各行业均放假,一般以五日为期。民谚有“三日重五、五日年,一日清明种子好落田”。期间,店铺贸易大部分停歇。主要习俗有 摆珍、完珍 新年前夕,在中堂上首悬挂祖先画像(照片)、陈设家藏古董珍品及香炉、 果馐,以便亲戚前来拜年,称“摆珍(亦谓摆真)”。至初五家祭后,收藏祖先画像、珍品、香炉、烛台,谓之“完珍(亦谓完真)”。 开门炮 新年早晨,开门燃放爆竹,迎接新年吉利安详、驱邪,称“开门炮”。 接灶神 上年腊月二十四日夜,送灶神上天“呈好事”后,于新年初四日夜迎灶神朝天归来,放鞭炮,在灶神前点香烛,称“迎灶神”。 拜年 按宗族、亲戚、朋友的辈分,下辈向上辈,外戚向内亲拜年,并在祖先像前点香烛跪拜,时间分配大致如民谚“初一拜庙门,初二拜丈人(岳父、母),初三拜屋底(堂房,族内),初四拜邻舍,初五‘完珍’,初六上坟”(瑞安县城则于初一日上午上坟,小部分乡区初六上坟,大部分乡区则清明上坟扫墓)。 唱词、做戏、“送元宝”、“滚龙”(参龙)等 春节期间,民间艺人挨户(或挨村)上门演唱鼓词、莲花小段,称“门头敲”;或在村落中心、庙宇演戏或唱整本、连台鼓词。唱“划龙船儿”(指小木船,内祀陈十四娘娘,由艺人肩杠),亦挨村、挨户唱故事。“送元宝”(手拿一枝万年青,一人呼,一人应,内容大致是“元宝摇一摇,生儿中状元;元宝扭一扭,养猪如大牛”的讨彩、吉利话)。民间舞龙队在正月至清明节间在附近串村舞弄叫“滚龙”,部分舞龙队还以艺人击鼓演唱故事叫“参龙”。主家则以年糕果品之类酬谢艺人,或以“红包”酬谢。飞云江南岸还兴一种叫“卖伎”的曲艺,艺人仅限初一、初二日夜间来演唱。 立春(又称新春) 春、煨春 立春日,在道坦(院子)燎火堆、烧樟树叶、放爆竹以宣达阳气,称“ ( 读谈)春”;用粟实、红豆煮糖茗,全家分食,称“煨春”、吃春茶。 迎春 清以前,县官于立春前一日出郊迎春入城,并使人扮演芒神立于县官轿前,全城百姓沿街拥观,谓之迎春。民谚有“新春大如年”。意谓新春节日意义重大如过年。 谷日(正月初八日) 谷日俗称“长八日”,在中庭燃薪,称“燎火盘”,吃长寿面。各寺做斋,妇女到太阴宫焚香烛祈子,还有礼敬宅神的仪式,称“接神”。 元宵(正月十五日) 正月十五日谓元宵,又称上元。旧时,县城通衢编结彩幕、张灯、放焰火,乡区各里社庙尤盛。正月十三日称“试灯”,十四至十六日为“正灯”,十七谓“残灯”,箫鼓歌吹之声,喧闻达旦。宋叶适诗“艾褐家绸阔阔裁,抱孙携子看灯来”。乡间于是日,社庙中挂灯、排殿(以古董列于神前曰“排殿”),屠猪杀羊,演戏数日夜。为召集拜年亲友之期,叫“会亲”。后来各村、镇相互排定日期。飞云江北岸初六、七,小典下迎灶神;初八、九,汀田迎姜老爷;初十,莘塍迎东堂司命及上下洪岩爷;十一日,大典下迎杨老爷,仙甲虞、周家桥、鱼墩迎红庙神;十二、三日,塘下迎东狱大帝;十四、五日,汀田西岱石和山上陈抬灶神下山;十五、六日, 村迎灶神,大排殿;十九日,鲍田南河迎张爷;二十二,碧山迎杨老爷;二十三、四和二十六、七,丰和棠梨埭迎杨老爷;二十七、八,梅头迎蛎高神。飞云江南岸正月十五,云周乡周村、十八江村迎杨老爷、周六神;二月初二,曹村许岙杨老爷、许爷。阁巷、林垟社神无固定日期。 二月初二日 迎社神 各村社庙设醮坛,迎社神,僧道沿街洒净水,称“洒净”。(以上各地“会亲”往往与迎社神并在一起。) 吃芥菜饭 此日,用芥菜拌大米饭,称芥菜饭。取明目、清精之义(瑞安农家素有农作物旺收时以副食代主粮的习惯,如二月芥菜旺长,吃芥菜饭;四月槐豆(蚕豆)旺长),吃槐豆饭;秋季菜头(白萝卜)收成,吃菜头饭等)。 清明 清明节,瑞安古有拾香草(摘绵菜)为寒食饼(俗称清明饼、清明馍糍),折柳插门,鸣钲上冢家的习俗(现清明饼大部以炊糕代替。近山一带的绵菜饼已成为珍稀食物,又有采山蕨顶炒粉干为馈友菜肴)。县城有城隍出巡,百姓若干人自愿扮阴曹判官、无常、囚犯,披枷带锁,谓可消灾免厄,吸引市民围观。城隍回殿时,用纸糊大无常,令人挟之行右;,用火药点烧之,可免鬼祟。城隍出巡的古俗现已废除。 今清明节,市区机关、学校到烈士陵园扫墓、献花圈,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缅怀、悼念先烈。近年,为森林防火,群众扫祖墓改点香烛烧纸为献鲜花。 “太阳生日”(三月十九日) 三月十九日为明崇祯死难日,清初则讳之曰“太阳生日”,妇女多拜经、持斋、拜竹丝灯(迷信谓此灯可为赴冥司者沿途照耀),此俗早已废除。 立夏 民间多食槐豆(蚕豆)、尝鲥鱼。 浴佛日(四月八日) 四月八日为如来浴佛日,古时,此日妇女入寺院烧香,或买蛇鳝等放生。 端午(五月初五日) 端午,俗称“重五”,有包粽,门悬蒲艾,画钟馗于壁;傍午饮雄黄酒,浴兰汤,以五色线系小儿臂(名长命缕)、挂香袋和划龙舟等习俗。画钟馗之俗今已废。 划龙舟 好事者于四月朔日在社庙中开社击鼓,集众敛钱,为造龙舟之资。舟成,必在吉日五更“上”水(下水),“上”水时,先将龙舟头放在河中农舟上,将农船向河心缓缓划出,待龙舟全身下水后,各划手及舵、鼓手口衔杨梅,上舟就位。鼓手先击鼓边,发轻声,各划手用手正面、转身各划水三下,后随鼓手击鼓心发出之巨声,各人口吐杨梅,大呼“划啊!”即猛用楫划水向前,仿古战场军队先“衔枚”埋伏,后呼喊冲锋状、煞是威风。新龙舟“上”水后,即在邻村或同姓村落献艺,邻村亲戚均摆“香案”(酒、果品、糕饼及面巾、汗衫)相待。塘下塘西龙船比一般龙船长二档(18档),称“龙娘”,不参加比赛,但作比赛裁判。但历来各村龙舟竞渡常因“村仇”而酿成械斗,清末以来,政府常禁而不止。50年代,政府加强组织、引导,但械斗未能根除。80年代禁止后,已未见再兴(农民、市民忙于务农务工、经商,少闲暇也是原因之一)。 龙舟竞渡 打扫居室 端午前,民间素有打扫屋室卫生、喷洒雄黄酒(现改为除虫药品)的习俗。 六月六日 六月六日,古代为妇女濯发去垢之日。逢晴日,以曝衣物及书籍,使不蠹。 尝新 每年早禾登场,农家先取丘所获之早谷舂米后煮饭,伴时鲜菜肴,先贡天荐神明,后款待宾客,谓之尝新。 七夕(七月七日晚) 古时,七夕做饼如手指与口舌状,名曰“巧食”,妇女、儿童用五彩线缕贯“巧食”抛掷屋背,谓让喜鹊衔去搭桥,夜渡牛郎、织女过银河相会。,妇女陈“巧食”及果品,取绣线编织香袋斗巧。现虽仍有吃“巧食”之俗,但“巧食”均从店铺购买。 中元(七月十五日) 古时,中元前二日祭祖,列茶果、烧金银纸钱3夜,名曰“摆茶”。大户人家在中元节延僧、道或在寺、观做道场追荐先祖,称“盂兰盆会”。又烧化冥钱,以给无祀孤魂,名曰“化散纸”。 七月晦日(七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 俗谓此日是地藏王生日,燃香插于地上,称“插地香”,或悬挂“香球”(插香烛于柚上)。各寺、观在地藏王神前点香烛礼拜,僧、道诵经。老年妇女坐夜达旦,祈求全家平安。 白露 白露日,民间有食白毛鸡和(草药烹煮)补体的习俗。 中秋(八月十五日) 古时,以粉面作月饼,夜邀宾朋、陈月饼赏月,或依栏临江观潮赏月。欢乐、歌饮达旦。现茶食店做芝麻月饼,居民购月饼相互馈赠。瑞安茶食店所做之“空心月饼”,为瑞安特产;还有大小月饼相叠悬挂,谓之“套月”(饼),销往浙南各地。以百年老店李大同号最为著名,旅台湾瑞人最爱此家乡月饼。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逢中秋,政协等单位邀请旅瑞华侨、侨眷及旅瑞港、澳、台胞和家属召开座谈会,以示祖国、故乡不忘游子,以慰游子思亲之情。 重阳(九月九日) 古时,重阳有做炊糕(名“登糕”)馈赠亲友或邀客登高山宴的习俗,近年,定重阳节为“老人节”,政府向70岁以上老人祝寿,为百岁老人送礼,大兴尊老敬老的新风。又定阳历9月10日为“教师节”,以兴“尊师重教”新风。 冬至 冬至俗称冬节,全家早上吃汤圆(有肉陷、麻心,或外粘豆粉,称馍糍)。谓冬节吃了汤圆,人又长了一岁。 腊月(十二月) 掸新 择日扫舍宇,或称“换新”。近年社区服务单位专设换(掸)新钟点工,上门服务,颇受群众欢迎。 做年糕 用糯米或粳米做年糕(放糖的称“糖糕”,不放糖称“水晶糕”或“水浸糕”,印上状元图形的称“状元糕”)。古时,农家经济条件差,常用年糕做“米鸡”、“猪头”、“元宝”代替“三牲”及元宝贡天、祭祖。农家做年糕浸水,储至来年清明后,佐以油菜花头、芥菜煮以代主食,或作春耕时点心(“接力”)。近年城乡用量大减,每家仅买数斤以备,很少自做。 祀灶 腊月二十四夜,灶神上天呈报岁事,在灶前点香烛,放爆竹、罗果品、酒,特别要有麦芽糖,以示灶神喝醉酒,用糖粘住嘴巴,上天时只点头称好,避免“天遣”,来年赐福。二十四夜谓之“交年”。 晒腊肉 腊月,天气晴好,晒肉干、鸡、鸭干以备过年时款待客人,称“腊肉”或“酱油肉”、“酱油鸡”、“酱油鸭”。还有晒海鳗干过年,称“鳗鲞”。 办过年货 古时,因新年期间歇市5天,年底要备办过年食品、衣帽鞋袜,称“办过年货”。但穷家少钱,往往直至腊月二十八、九才上街办货,而货价大涨,称“杀穷汉”。 除夕 分岁酒 即“年夜饭”,家人上、下辈兄弟相聚贺年。20世纪90年代后,在酒家、菜馆订席之风大兴。 换桃符、贴春联 近年,贴春联之风仍盛,换桃符已淘汰。且春联内容大部革新,体现文明新风。民政部门还给军属拜年送春联。给贫困户“送温暖”(送过年货、衣被等)。 守岁 除夕夜预煮过年饭,或全家摆果品于灶神前,谓“解冬”,给孩子发压岁钱(压在小儿枕下),并在午夜放关门炮。近年中央电视台播放春节文艺节目,人人在电视机前看节目到午夜,亦可谓“万人空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部分旧节日及旧俗逐渐消除。 【礼节】 婚礼 古时,瑞安婚礼频繁,以下所记大致为富家礼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破旧立新,礼仪已大变。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费用之数仍甚巨。 起帖 始议婚,男家仿效古“纳采问名”礼,遣媒人往请女氏庚帖(写明生辰),置灶神前七日,如家中平安,乃送术者和婚;得吉,则遣媒氏议婚(聘金及嫁奁之厚薄)。婿家择日具婚书致女家,称“起帖”。帖由主婚人(婿父母)署名,聘物以金银为主,女方答以衣履、巾帕及糕饼果品之类,由男方分赠亲戚家,通知其事。 大定 男方择日具聘金、牲馔,遣媒人致女家,并告迎取日期称“大定”。女方答以茶食果品,两家各以所得分赠亲戚。双方往往通过媒人争议馈品、聘金,如猪、鸭、牛、羊之数目,常常令男方沦为典卖房屋、田地。 上头羹 男方于娶妇前一日,向女方致面馔,称“上头羹”。 开额 女方于出嫁前一日在中堂梳剃叫开额。 待嫁酒 女方于出嫁前一日中午宴客,称“待嫁酒”,女坐首席曰待嫁。 搬嫁 男方遣人来女家搬嫁奁,嫁奁分“六局”(果子局、蜜饯局、菜疏局、油烛局、香药局、排办局)。 奠雁 婿如往女方迎亲,导彩舆往见外舅姑,曰“奠雁”。婿如托人代谒,则命使者具名帖至女家迎亲。 拜天地 女冠帔登舆至婿家。宾相延新娘出舆,请婿出房,与妇共拜天地。 入洞房吃“和同饭” 拜天地后,夫妇入洞房,坐床沿,交食糖饭或米饭加一对鱼为菜肴,曰“和同饭”。并在堂前设宴会宾客。 闹洞房 新妇入门二、三日内,亲朋簇拥入洞房酣歌、谐谑,并向新妇索取糖果,曰“闹洞房”。还有请民间艺人来演唱曲艺、戏文,新娘泡茶酬谢。艺人唱《谢茶室》以答。 拜堂、坐筵、终宴 合卺礼成,明日,婿盛服,妇冠帔于中堂拜谒父母舅姑及亲戚尊长,称拜堂。之前数小时,设祖宗神位祭之曰祭先人,妇随祭。是日宴于中堂,妇冠帔坐首席,姑坐末席,谓之“坐筵”。傍晚,妇卸冠帔,延姑坐首席,妇坐末席,曰终宴。 20世纪50年代后,以上缛礼均不延续,只遗有订婚(或不经订婚)、结婚礼。结婚前,女方摆待嫁酒,第二天清早,男方派礼车迎妇,当天中午请宾客吃结婚酒。礼节大部在酒家举行。 送平安书 入洞房后三日,妇出洞房习炊事,并送平安书致外家报平安。 回花 结婚后6日,婿与妇同往外家,称“回花”。婿遍致名帖薄礼于舅家宗戚长辈,戚家交答礼曰“相见礼”。 “破娘家” 古时,新妇如经算命人判为犯“颇娘家”命,则在出嫁时,着青衣出便门,提蓝持伞至太阴宫上轿,在夫家120日后,才盛服偕婿回娘家。20世纪50年代后已废除。 童养媳 贫家女,长辈无力抚养,便于孩童时送夫家就养,任劳役,待成人后完婚,礼甚简略。童养媳在夫家待养时,劳役繁重,备受虐待。20世纪50年代后,根据《婚姻法》禁止此俗。 冲喜 订婚后,夫婿病重,迎亲草草成礼,以之“冲喜”。多有迎亲后夫即死,而妇终生守寡。20世纪50年代后已废除。 冥配 男女殇者,由男方父母领女香火合礼或迎女方棺柩合葬,曰“冥配”,俗称“配阴亲”。20世纪50年代后已废除。 招夫养子 妇于夫死后,无力养子,招夫养子,抚养翁姑。 抱养儿子继承家产 妇为防止宗族争夺财产,于夫死后抱养他人子,诈称遗腹子,以继承家产。或在房族内过继子嗣。 丧礼 大殓 始死,撤床焚蒿席于附近路边,并放碗、筷。遣人(或发讣告)告亲戚,择日为死者行大殓礼。未殓前,替死者沐浴栉发、袭衣、寝扉于堂。取七箸以苎棉缠之,插饭于作神位,入殓后,殡于堂,盖棺成服。奠之,称“上马祭”。始设香炉,立魂幡栖神(幡两旁详载出胜年月)于中堂,悬孝帏,立铭旌于柩前。 三日酒 发三日帖,集亲戚奠死者,谓“三日酒”。后逐日献饭。逢七日则设奠,一般奠“七七”(7个“七”)。 守丧 中堂停柩后,入夜,孝子、孝妇日坐柩侧,夜寝柩旁谓“守丧”。 送葬 一般满“七七”(或“三七”后)即葬,葬前具柬致亲友,告日期,启殡发柩于门外,主人穿丧服,设奠。亲戚具牲致奠。陆用丧车,水用大舟送葬。亦有亲戚沿路祭奠,称“路祭”。 回山 葬毕,主家换吉服挂红下山,亲友吉服相迎。主家撤孝帏,挂红并将死者香炉立于中堂,后归于家庙(或宗祠),称“回山”。 民国前瑞安有停棺于中堂数年,或移棺于屋边地上遮草棚以待葬数年的陋习。民国间由当局大力催葬,逐步改变,20世纪50年代后才全部革除此陋习。90年代后期,全市推行火葬。 祭礼 祭祖先 祖先忌辰、诞日设祭,如祖先年龄逢十之年的诞日设祭,称冥寿。每年春秋合族祭祖(春正月自朔至望,秋多于望日,或宗族自定日期)。清明扫墓、祭祖,有产业者,合族男子集于祠设筵。 祭神 祭太岁每年正、二月内视日干支与太岁同者为太岁日,谓请太岁,年冬祭太岁谓谢太岁。祭社神四月,祈谷于社神,有抬社神巡田垟祈求除虫消灾称“做拦垟”。祈太阴宫娘娘旧时,妇女到太阴宫向陈十四娘娘求子(取神像前鞋子、饭袋回家,得子后另做多双鞋、袋还于神像前);祈种痘娘娘(在太阴宫陈十四娘娘旁),祈发痘(牛痘,即天花)平安,无疾。,亦有请师公搭九台(九张八仙桌搭台),登台吹螺角、除虫、捉妖。以上祭礼,除少数人家偶有为祖先祭忌辰、诞日和清明扫墓外,其他祭礼于20世纪50年代后,均自觉废除,成为历史陋习。 交际 民间亲戚交际有正亲、旁亲之分。翁婿、甥舅为正亲,其他姻戚为旁亲。主要交际有 望节 正亲逢节,翁舅、媚甥致互相致礼端午馈角黍(粽子),中秋馈粉干加鸭,冬至馈馍糍(或九层糕),腊月馈箬糕(为瑞安仅有),皆佐以他物。其中翁舅致甥婿七夕馈“巧食”,中秋馈月饼,清明馈清明饼或炊糕,腊月馈过年货或压岁钱。平时,间有果物新出,吉庆之事(生日、寿诞),亲戚送礼物或钱,或锦幛。所馈礼品,甥婿必较他亲为重,婚礼致馈亦用礼物、钱或锦幛,而翁舅特重。民谚有“翁怕婿分家,婿怕翁葬丧”。怕,指不堪负担。 月里羹、弥月宴、对周宴 若生子,婿以肉面向翁家报喜,翁家馈食曰“月里羹”,并兼小儿衣饰;婿家款以索面、鸡蛋称“索面汤”。弥月则婿家必设汤饼筵,并谢他家之送礼。小儿周岁,外家及他亲又送礼,主家设宴谢称“对周宴”,小儿初携至外家,外家馈以牛、羊、鸡、豚等物(贫富有差),入学又馈衣服书包等。今,亲戚、同事、朋友家生小孩,亦有去贺喜并吃“索面汤”的习惯。 析产、营室、科名 亲戚中如遇析产、营室、科名等喜庆,亦互致礼,翁婿间送礼尤重。翁家为婿家治家具。营室、科名则送钱物。20世纪80年代后,学生考上重点中学、中专、大学者,常设宴款待亲友及老师。 葬丧 翁舅家葬丧殡殓、封窆,婿甥除送礼外还要给匠人赏钱(利市包)。 【迎神赛会】 古时,迎神赛会,春季称“会市”、夏季称禁猎、秋季称祈雨、冬季送寒衣。其中以春季最为热闹(参阅【岁时·元宵】条)。县城以迎五显庙爷(祀蔡敬则)、陶支庙爷、三港庙爷(传说中船夫救民成神)、洞桥庙爷,合称五庙神。抗日战争胜利后,县城群众特地迎关帝(因民国28年4月19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县城时,一辆日军装甲车从城内驶向北门外,过关帝庙外石桥时,桥坍、车陷,日军不敢出北门,群众以为关帝显灵)。迎神赛会时,往往请戏班唱戏,大会亲友,放花灯,社神乘彩舆由众人抬舆出游,棋锣伞导开道,众踏高跷,扮戏出,放焰火,俗称“拦街福”。民谚有“上望迎太公,米桶吃得镜恁空;湗村闹花灯,芥菜剥了剩个心”(谓客人众多,主家饭、菜难以为继)。 【农家养猪习俗】 猪血汤 过去,农家养猪大部分自养自食(与邻里交换自家腌制存储)。旧俗农家杀猪一般请屠夫来自家门口宰杀,亦算是农家盛典之一。为庆贺杀猪(又称猪出栏)主家将猪血、猪肠、猪肉杂以葱蒜、豆腐,烧成一大锅,谓之“猪血汤”,馈赠邻居,以示共享之意。 猪刀疤 旧俗屠夫来农家杀猪,大部不收工钱,但主家按习俗要将被杀猪的颈部宰杀刀疤周围割下一大块猪肉,送给屠夫酬劳。割下多少由主人自定,一般在三、五斤,谓之“猪刀疤”。乃以物易工习俗的余绪。 路头插红纸条 农村有专养“猪娘”的养猪户,以出卖小猪为利,猪娘产仔猪时,产得太少,得利太少;产得太多,又无法全部养活(最多不得超过十一头,因猪娘只有十一只奶头)。必须把多于的小猪送给那些产仔猪少的养猪户。而农村地方分散、信息不灵。长期以来,想出个约定俗成的办法。就是谁家仔猪产多了,用几条小竹竿各夹住一张红纸条,上写本家地名、姓名,分别插在四向路头。路人一见,自然会互相转告,传递。缺少仔猪的养猪户闻讯便主动上门索取。取回后、先用自家喂奶母猪的猪矢涂在仔猪身上,“猪娘”以为己出,便令其吮奶。养大后,如小猪出窠(出卖),便给原产仔猪户送些粉干之类的点心,如养成肉猪出栏,则送几斤肉去,以示酬谢。 “猪生狗养” “猪娘”生小猪太多了,有时刚好自家或周围人家母狗也产小狗,便将母狗眼睛蒙住、用母狗的狗矢涂在小猪身上,将小猪放在母狗身边,母狗以为是自己生的狗崽,让它吃奶、并精心喂养。稍过几天,便可将母狗的蒙眼物解开,母狗对小猪已有感情,就不再嫌弃它了。这种养法的仔猪据说必一般小猪健壮、活波。断奶后,还是老跟着母狗跑,生长也快,民间谓之“猪生狗养”。 讨猪牯银 农村除养猪户外,还有专养“猪牯”(配种公猪)的农户,猪娘需要配种时,通知猪牯户,他便赶着猪牯上门配种。配种后,等到猪娘生下的小猪出窠时,才来讨配种钱,有时要讨好几次才收齐,谓之讨“猪牯银”。因为猪牯银跑的次数较多,主家常常拖欠很久,甚至没有付清便不了了之,所以民间又把讨其他拖欠很久的债款也说成是讨“猪牯银”。 赚猪头吃 农家养猪普遍。猪头是较平常的东西,常常被作为给媒人的酬谢物。后来“赚猪头吃”变成做媒这项职业的代名词。 猪头中最珍贵的的是猪舌头,俗名“猪口赚”,因“舌”字与方言“蚀”字(亏本的意思)谐音,为避忌,改称“猪口赚”,讨个赚钱的吉利话的彩头。 有关猪的音乐和美术 农家重视养猪,有关猪的音乐、说唱、美术会应运而生,如农村卖猪肉,由贩卖人挑着猪肉到村头,用牛角告吹数声,买肉人闻声而来购买,久之,吹牛角也逐渐有固定曲谱。又如阉猪人,走村串户为人阉猪、用短笛边吹边走,农户风闻笛声呼入阉猪。久之,这种笛声也形成固定曲谱,抑扬顿挫、颇为清新悦耳、 猪为祭请天地、鬼神的三牲福礼之一。但一般小祭请,农户买不起猪头,便有变通办法,即用米糕粉做成猪头的形状来代替。久而久之,互相模仿,就出现了许多用米糕做成猪头、鸡等的美术品,颇具古朴粗犷的风格。

瑞安 有什么风俗习惯??

周易算命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