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些郭嘉的论文~~~~??
哀哉!奉孝——读《三国演义》有感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可惜身先丧,中原梁栋倾——题记但凡一般人读完三国,想必都会对诸葛孔明产生很好的印象。我不止一次在书中看到“孔明用兵如神”的字眼,可这只是所谓的。孔明戎马半生,不佩剑,不骑马,只是一把羽毛扇不离手,俨然一副文士的样子。,他作为军师的时间很短,也没打过一次好仗,诸多神奇光环大都是罗贯中先生加上去的。纵观三国,一生都作为谋士,且尽心尽力的也只有草草几人。郭嘉郭奉孝,便是在几千三国英雄中最神秘的一个。郭嘉是一个曹操手下八大谋士中的一个,他不是最厉害的。比起内政,他不及荀彧,可是他从来都没有理过内政;比起官职,他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五品祭酒,可是有哪个谋士高高在上?甚至比起活到七十多的贾诩,他死得也太早了,只有三十八岁,可也掩盖了他杰出的才华。这位曹操手下最年轻,最神秘的谋士究竟哪里与众不同??我们可以想象,夜色中,曹军大帐里缓缓走出一位身着玄色长袍的青年,袖内一卷兵书,手中端着一只青珍酒斛,背对曹营,待到回头时,只见一道洞穿人心的目光……郭嘉可以有着不凡的气度,可以是抱病在身、弱不禁风,也可以邋邋遢遢,衣冠不整。但他一定有着一双与众不同的眼睛。那是怎样的目光啊,将刀枪兵刃玩弄与鼓掌之间却不沾一丝血迹;在抬头的一瞬就洞察他人的内心。在只秋水粼粼的眼睛下,正是郭嘉用兵才能的初现。郭嘉的计策从来不能用“三十六计”中的一种来概括,所以就显得非常的妙。妙在哪儿?就从官渡之战说起。其一,大战前夕,曹操受到了袁绍一封异常傲慢的信,心中恼火无比却又担心自己的实力与袁绍无法抗争。这时候,郭嘉不愠不火地说了“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有人讲,这一通大话不说也无妨,简直就是在奉承嘛。郭嘉在平时寡言少语,只有谋策时才多说一点。“十胜十败论”确实是与他的作风不符,可即便是他说的,又怎么会是奉承?曹操从来都把郭嘉视为知己,还用他去奉承吗?郭嘉看人极准,自然是明白人的心理,将此论看作一针强心剂,在官渡之战前夕给明公打打气也是极为重要的。其二,曹操要与袁绍打仗必倾全军之力,可是曹操大军浩浩荡荡地开出许都,刘备突然插上一脚怎么办?曹操对此颇为担心。这时郭嘉说了“袁绍性格迟缓又很多疑,一定不会这么快就前来攻打”没错,袁绍拖拖拉拉,并没有及时发兵。于是,曹操毫无后顾之忧的收拾了刘备。郭嘉怎么会知道袁绍不会发兵?这就要归功于他对袁绍的了解。傅子曰“嘉少有远量。汉末天下将乱。自弱冠匿名迹,密交结英隽,不与俗接,故时人多莫知,惟识达者奇之。”郭嘉一开始去见袁绍,还没几天就要自己打包走人,临走时对袁绍手下的谋士辛评、郭图说“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正可谓一语惊人,郭嘉自己还没什么名气就敢把袁绍骂成这个样子,足以见他的看人眼光之准,用谋用策之大胆。其三,正在曹袁两军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从东吴传来了消息孙策将渡江北下偷袭许都。孙策当时正打下江东,很得民心。再加上他本人英勇的很,曹操众多属下听了这个消息都十分惧怕。郭嘉又站出来了“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雄豪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于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这一番话说的江东使者跳脚,忿忿而去。果然,孙策“临江未济”便为许贡门客所杀。斐松之曾评说郭嘉的预言是明于见事,此话不假。但又说无以知其死在何年,盖为巧合。愚以为这就有些不对了。要知道别人死在何年才为上智,那堪称上智的恐怕只有算命先生了。总而言之,能透过一个人看到本质,,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其四,刘备初降,有人劝曹操乘刘备自投罗网的有利时机除掉刘备,除去这个心腹大患。曹操为此特地向郭嘉征求意见,郭嘉认为不应该杀刘备,理由是刘备是一个英雄,杀了他不要紧,天下英雄就再也不敢来投奔曹操了,这个损失就太大了。曹操听从了郭嘉的意见,没有杀刘备。后来,曹操放走了刘备,郭嘉却又坚决反对。实际上,郭嘉对待刘备的态度是既不杀,也不放,他要把刘备软禁起来。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郭嘉的确是一个深谋远虑的谋略家。郭嘉的谋略妙处还有很多,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不同于诸葛亮,孔明一生谨慎,总是要在后方细心布局后才敢出兵。相比之下,郭嘉就像是一个将蹦极当成家常小菜的挑战者,总在战场山玩激流勇进,玩了一次又一次还从不出差错,也将自己置于浪头之下,稍有不慎就被淹死。作为郭嘉的“明公”曹操似乎对也郭嘉言听计从。从曹操的角度上来说,郭嘉无疑是他的得力帮手,而且还要比其余的谋士更有帮助。为什么呢?荀彧荀攸都是在曹操的猜忌下被间接的害死,而郭嘉不恋汉,不受曹操猜疑,所以在谋士这个职业下,他又扮演另一个角色——曹操的知己。曹操也许热爱人才,他光脚迎许攸,让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等等都可证明,但他绝没有像喜爱郭嘉那样喜爱一个人才。曹操疑心很重,往往是堤防着他的属下,所以一般不与属下们共同进出。可是,曹操就是老和郭嘉站一块儿——出去时不是两马并行就是同乘一辆车;停下休息时又和他进一个帐篷。这不难看出,郭嘉成了曹操最最信任、最最友好的伙伴。所以曹操才常说“惟奉孝知孤意。”不光是在平时俩人要好得紧,郭嘉的观点也是曹操采纳率最高的。郭嘉所说的话一定很对曹操的胃口,仅有一次曹操很自信地没有听他的话,闹到,还不是曹操自己后悔地大叫“恨不用嘉之言”吗?所以,在外出打仗时,曹操总把荀彧他们留在老家看大门,却把郭嘉带在身边以便于随时制定作战计划。顺便一提,曹操在郭嘉死后的赤壁之战中恸哭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程昱能看出庞统使的连环计,郭嘉在的话也一定能看出来。那为什么曹操这样哭?除去打了大败仗后找人下台阶的原因,想必就是曹操自己也很清楚,郭嘉劝自己时即便是得意忘形也有很大听进去的几率吧。从上述几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与其说郭嘉是个了不起的谋士,我倒是很赞同对他的另一个称呼——军事心理学家。没有错,郭嘉的排兵布阵无一不是建立在他人心理变化上的。,还有一仗并不是完全靠抓住心理问题而突破的,那就是“北征乌丸”。这一仗中,郭嘉劝曹操“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不过郭嘉也因为水土不服就华丽丽地倒下了。曹操“密出卢龙寨,直指单于庭”漂漂亮亮地大胜而归。(回来后曹操奖赏了曾经劝他不要去的人)在此期间,曹操让郭嘉留下来在易州养病,可曹操风风火火地赶回易州时,见到的也只有无数白幡了。郭嘉常说“我到了南方就一定会死”,但为了帮助曹操攻下乌丸他还是去了南方。也就是说,他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的战场,只不过是不提着刀去拚死罢了。我想,用这个来比孔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不为过。由于郭嘉小了曹操十五岁,曹操就想在自己死后把国家大事托付给郭嘉。曹操刚见郭嘉就开心地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虽然郭嘉没有治过国,但曹操似乎还是很相信郭嘉绝对具有一流的治国才能。我相信这就好像刘备的白帝城托孤一样,是绝对的真诚。只是郭嘉的生命结束的太早了,他的军事才华也就没有在表现下去。所以他的战例略显苍白。如果郭嘉死得不那么早,汉末历史一定会更加精彩纷呈,甚至被改变。,这只是如果。看了以上所诉,郭嘉是一个有诸多优点的人,譬如洞察力强,心理剖析到位,深得曹操喜爱等等。还有一点,就是他一个似乎是弱不经风的青年居然有着超乎常人的胆量,这在乱世是必不可少的。,还原一下郭嘉,就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个优缺点同样多的人。郭嘉似乎出身不太好,是一个平民。到曹操手下做官后虽然受老大喜爱,但肯定会为一些出身官宦家族、讲究礼节的人所看不顺眼。于是乎,曹操的纪律检察官陈群就多次写了报告,在朝堂上大骂郭嘉不治行检。那么,不治行检究竟指什么呢?个人认为,所谓官风不正,为害一方是肯定不可能的。如果郭嘉让一方百姓叫苦不迭,即便是最喜爱的谋士曹操也不会手下留情,毕竟他自己也曾“割发代首”。所以,还有能让汉室大臣们所不齿的就是个人的生活问题。郭嘉肯定是衣服几季不换,穿着不整齐,说不定还嗜酒,说话带刺、没礼貌。,这只是小节问题。郭嘉本人对陈群的批评也是当作耳旁风。而且曹操对郭嘉处事自若也很佩服,反而更器重他了。(曹操对陈群也因查办严密奖赏了他)郭嘉是死得太早了,有无数人叹息“没能看到郭嘉、诸葛亮的斗智,真是太可惜了!”不然罗先生是否又会编撰出什么“既生嘉,何生亮”呢?作为历史人流中的一分子,我也很惋惜。我不想给郭嘉戴高帽子,这样只会贬低他。但他也应该有着很好的评价——名副其实的天生鬼才。毛主席不止一次地跟同志们谈起郭嘉的“多谋”,或许这位鬼才晚死一点就会在三国演义中出现更多的谋略。可历史永远不能改变,我们只能在曹操的悲痛中回忆这么一个人;“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谁有些郭嘉的论文~~~~??
哀哉!奉孝——读《三国演义》有感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可惜身先丧,中原梁栋倾——题记但凡一般人读完三国,想必都会对诸葛孔明产生很好的印象。我不止一次在书中看到“孔明用兵如神”俨然一副文士的样子。他作为军师的时间很短,也没打过一次好仗,诸多神奇光环大都是罗贯中先生加上去的。一生都作为谋士,且尽心尽力的也只有草草几人。郭嘉郭奉孝,便是在几千三国英雄中最神秘的一个。郭嘉是一个曹操手下八大谋士中的一个,他不及荀彧,可是他从来都没有理过内政;可是有哪个谋士高高在上?甚至比起活到七十多的贾诩,他死得也太早了,这位曹操手下最年轻,最神秘的谋士究竟哪里与众不同?曹军大帐里缓缓走出一位身着玄色长袍的青年,手中端着一只青珍酒斛,背对曹营,待到回头时,只见一道洞穿人心的目光……郭嘉可以有着不凡的气度,可以是抱病在身、弱不禁风,但他一定有着一双与众不同的眼睛。将刀枪兵刃玩弄与鼓掌之间却不沾一丝血迹,在抬头的一瞬就洞察他人的内心;在只秋水粼粼的眼睛下。正是郭嘉用兵才能的初现,郭嘉的计策从来不能用。所以就显得非常的妙,就从官渡之战说起?曹操受到了袁绍一封异常傲慢的信,心中恼火无比却又担心自己的实力与袁绍无法抗争,郭嘉不愠不火地说了,绍兵虽盛,不足惧也……,简直就是在奉承嘛,郭嘉在平时寡言少语,只有谋策时才多说一点。确实是与他的作风不符。又怎么会是奉承”曹操从来都把郭嘉视为知己,郭嘉看人极准?自然是明白人的心理,在官渡之战前夕给明公打打气也是极为重要的,曹操要与袁绍打仗必倾全军之力,可是曹操大军浩浩荡荡地开出许都。刘备突然插上一脚怎么办,曹操对此颇为担心,这时郭嘉说了,袁绍性格迟缓又很多疑?一定不会这么快就前来攻打。袁绍拖拖拉拉“并没有及时发兵,曹操毫无后顾之忧的收拾了刘备,郭嘉怎么会知道袁绍不会发兵,这就要归功于他对袁绍的了解。傅子曰,汉末天下将乱?自弱冠匿名迹。故时人多莫知。郭嘉一开始去见袁绍,还没几天就要自己打包走人,临走时对袁绍手下的谋士辛评、郭图说,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正可谓一语惊人“郭嘉自己还没什么名气就敢把袁绍骂成这个样子,足以见他的看人眼光之准,正在曹袁两军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从东吴传来了消息”孙策将渡江北下偷袭许都,孙策当时正打下江东,再加上他本人英勇的很。曹操众多属下听了这个消息都十分惧怕,郭嘉又站出来了,所诛皆英雄豪杰。能得人死力者也,无异于独行于中原也。若刺客伏起必死于匹夫之手,这一番话说的江东使者跳脚。忿忿而去,孙策。临江未济,便为许贡门客所杀。斐松之曾评说郭嘉的预言是明于见事,但又说无以知其死在何年”愚以为这就有些不对了。要知道别人死在何年才为上智,那堪称上智的恐怕只有算命先生了“刘备初降,有人劝曹操乘刘备自投罗网的有利时机除掉刘备。曹操为此特地向郭嘉征求意见。让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等等都可证明,但他绝没有像喜爱郭嘉那样喜爱一个人才。曹操疑心很重,往往是堤防着他的属下,所以一般不与属下们共同进出。曹操就是老和郭嘉站一块儿——出去时不是两马并行就是同乘一辆车;停下休息时又和他进一个帐篷。郭嘉成了曹操最最信任、最最友好的伙伴。所以曹操才常说惟奉孝知孤意“不光是在平时俩人要好得紧。郭嘉的观点也是曹操采纳率最高的”郭嘉所说的话一定很对曹操的胃口,仅有一次曹操很自信地没有听他的话。闹到,还不是曹操自己后悔地大叫,在外出打仗时?曹操总把荀彧他们留在老家看大门,却把郭嘉带在身边以便于随时制定作战计划,曹操在郭嘉死后的赤壁之战中恸哭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程昱能看出庞统使的连环计“郭嘉在的话也一定能看出来,那为什么曹操这样哭!除去打了大败仗后找人下台阶的原因!想必就是曹操自己也很清楚”郭嘉劝自己时即便是得意忘形也有很大听进去的几率吧,从上述几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与其说郭嘉是个了不起的谋士?我倒是很赞同对他的另一个称呼——军事心理学家,没有错,郭嘉的排兵布阵无一不是建立在他人心理变化上的。还有一仗并不是完全靠抓住心理问题而突破的,北征乌丸,这一仗中。郭嘉劝曹操,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不过郭嘉也因为水土不服就华丽丽地倒下了。曹操,直指单于庭,漂漂亮亮地大胜而归,(回来后曹操奖赏了曾经劝他不要去的人)在此期间”曹操让郭嘉留下来在易州养病,可曹操风风火火地赶回易州时。见到的也只有无数白幡了“郭嘉常说,我到了南方就一定会死”但为了帮助曹操攻下乌丸他还是去了南方。他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的战场,只不过是不提着刀去拚死罢了,我想。用这个来比孔明的由于郭嘉小了曹操十五岁。曹操就想在自己死后把国家大事托付给郭嘉,曹操刚见郭嘉就开心地说,虽然郭嘉没有治过国“但曹操似乎还是很相信郭嘉绝对具有一流的治国才能,我相信这就好像刘备的白帝城托孤一样”是绝对的真诚。只是郭嘉的生命结束的太早了,他的军事才华也就没有在表现下去。所以他的战例略显苍白如果郭嘉死得不那么早“汉末历史一定会更加精彩纷呈,郭嘉是一个有诸多优点的人,譬如洞察力强。心理剖析到位,深得曹操喜爱等等。就是他一个似乎是弱不经风的青年居然有着超乎常人的胆量,这在乱世是必不可少的,还原一下郭嘉,就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个优缺点同样多的人。郭嘉似乎出身不太好,到曹操手下做官后虽然受老大喜爱,但肯定会为一些出身官宦家族、讲究礼节的人所看不顺眼,曹操的纪律检察官陈群就多次写了报告,在朝堂上大骂郭嘉不治行检,不治行检究竟指什么呢,个人认为,所谓官风不正。为害一方是肯定不可能的,如果郭嘉让一方百姓叫苦不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