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粽子香,家家户户都忙着挂艾草菖蒲。孩子们额头上涂着雄黄,戴着香囊玩得很开心。这真是一幅平静而温暖的节日风格画。2017年端午节即将来临时,让老黄历为您整理50字端午节的起源。让我们看看。
端午节的起源是50字
战国时期,楚国医生屈原劝楚王失败,愤怒地投河自杀。楚国人怀念这位清正廉洁的医生,于是把糯米包在河里,希望鱼吃米而不吃屈原尸体。后人继续成为传统,逐渐演变成端午节。
闻一多在《端午节考试》和《端午节历史教育》中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有两个核心原因。一是端午节吃粽子和竞渡两个最重要的活动,都和龙有关:棕色的饺子经常被蛟龙偷进水里,而竞渡用的是龙舟。
第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区的关系尤为深厚。,吴越人也有“像龙一样”纹身的习俗。第三,古代五月初五有效的“五彩丝臂”民间习俗,应该是“像龙”纹身习俗的遗迹。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汉朝(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汉代上虞人,父亲溺水河中,好几天没见尸。当时孝女曹娥只有14岁,日夜在河边哭泣。17天后,他在5月5日投入河中,5天后拿出父亲的尸体。这是一个神话,然后传到县政府知事处。令都还是为之立碑,让他的徒弟邯郸淳作了一句话赞美。
孝女曹娥之墓,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为了纪念曹娥的孝道,后人在曹娥投江的地方修建了曹娥寺。她住的村镇更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的地方更名为曹娥江。,据说端午节也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