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甲之法,源自古老的八卦体系,以六十甲子为其根本基准。纳甲又称为纳辰,展现的是阴阳五行的运行规律。十二地支被分为六阳支与六阴支,阳支顺行传递力量,阴支逆行流转。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配属,属于顺行运转;而未、巳、卯、丑、亥、酉则为阴支配属,以逆行方式流转。
在八卦的演绎中,干卦的一爻初始纳子水,顺着六爻传递则覆盖了所有的阳支;坤卦的一爻起始纳未土,逆传六爻则涵盖所有阴支。这种阴阳的流转方式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宇宙运转规律的深刻理解。对于纳甲之法的理解,有人提出阳顺阴逆并非绝对,而是阴阳相互交融,交错而行。五行之数,有北左南右的流转规律,因此干卦左行从子至戌,坤卦右行从未至酉。六卦以子、丑、寅等十二地支为初爻的顺序,体现了阴阳的交错与交融。乾坤作为父母卦,各自代表着阴阳的平衡与交融。
重卦的纳甲更为复杂,内外交错而成。纳甲之法以卦为总体框架,爻为具体应用。若舍弃纳甲之法,卜筮的结果将难以分辨吉凶。观察五行之理,十二辰与五行紧密相连,而十天干则独立于五行之外。天干为主宰,地支为客位,不可本末倒置。例如生在卦中,克在爻中,应当舍爻从卦;天干虽凶,地支可吉,不可因小失大。这种辩证的关系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哲理。然而关于纳甲的真实意义,是否存在古有名而实则不尽相符的情况?或者是在传承中失去了真意?这需要我们对古老的智慧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理解。一些人按照自己的理解改变了古老的纳甲之法,这种做法是否妥当?是否应当遵循古老的法则?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纳甲之法是古人智慧的结晶,需要我们深入探索与理解其真实意义及深层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