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风情 >

苗族的风俗习惯

         苗族历史悠久。苗族主要生活在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庙山、海南岛及其湖南。苗族生活在山区,主要是农业。作物包括旱稻和谷类。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诗歌和文学。天然苗族人民也是多才多艺的。
那苗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苗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传统节日一、服装花垣苗族男子的服装是头缠布帕,雅酉地区是花帕,其他地区是青帕,帕长1-3米,戴双层“人字形”。穿着对襟衣,袖子又长又小,裤筒又短又大,裹着蓝色的脚。面料多为自织“家机衣”颜费尽心思有花格、全青、全蓝直至,花格衣最具特色。苗族女性的衣服比较复杂,头帕的颜色和男性差不多,但是包装方法大部分都是分开的,从额头延伸到后脑勺,下小上大,变成扁圆的,像古代官妇的鬓角。雅酉地区的女性喜欢包花帕,包法还是有区别的,一层一层地重叠,比如峨冠秋菊。女装全身,腰大而长,袖大而短,无领口。短而大的裤子,腰围裙,胸部,袖子,罩衣,裤腿习惯滚边,刺绣或纱布,中间加护栏,五颜六色,漂白耀眼。
夏天,年轻男女喜欢穿羊毛竹帽和麻板鞋。珠宝是苗族女性喜爱的东西,品种繁多,造型美观,分为金饰、银饰、恐饰、玉饰,银饰最为广泛。银饰不同于银帽、银盆、凤冠、耳环、颈圈、手镯、钻戒、牙鉴、纽扣、银花、银牌、披巾,常戴耳环、颈圈、手镯、钻戒。各种银饰也有不同的形状,颈圈有轮毂、扁圈、盘图等。耳环包括瓜子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圆耳环、龙头耳环、巴巴耳环等。苗族妇女每次结婚、串亲、拜访、市场、节日等都戴银饰。解放后,苗族服饰发生了缓慢的变化。现在,除了吉伟、补拙、雅西、排碧、下料、董马库等城镇,其他城镇的男女青年服饰与汉族没有太大区别。
二、饮食解放前,花园苗族以大米和谷物为主食,加上红薯、小麦籽、小米、大豆等粗粮,一般每天吃两餐,六月或灾难年,贫困家庭经常吃麸皮蔬菜。解放后,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20世纪70年代末,他们主要吃大米,其他粗粮逐渐转化为食品、化学原料或牲畜饲料。
苗族莱菜除了自制的新鲜水果外,最具特色的是腌辣食品,如泡菜、酸汤、酸辣、酱辣等,都是苗族家常菜。苗家一直是好客,顾客总是用酒和肉相待,酒包括糯米酒、谷酒、猪、牛、羊、鱼、鸡、鸭等。苗乡平时买鱼不方便。为了防止顾客到达后临时准备不周,其他人通常以特殊的方式腌制酸鱼、酸肉和培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肉类丰富,可以随时购买。腌酸鱼的人很少,酸肉没有腌制。招待客人的酒菜和汉族没什么区别。
三、婚姻解放前,花垣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有的富家一夫多妻。男女婚姻以媒婚为主。苗族青年根据工作、聚会、赶场、串亲等形式相互触碰,经过多次约会、唱情歌、互赠礼物等,确定恋爱关系,然后随意结婚。一般来说,男方家主动向女方家求婚。当男人看中一个女孩或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坠入爱河时,男人必须有礼物。中央政府邀请媒人到女人家“讨口风”。如果女人快乐而充满激情,她表示愿意接吻,媒人会向男人报告,并用相机正式求婚。媒人来回的次数越多越好,俗称“多求为贵”,女家商量同意,婚事初定,根据放鞭炮,吃扬言酒,正式订婚。订婚后,男人应该选择一天向女人“送礼物”。一般来说,结婚前一年,礼物包括糯米糕、葡萄酒、肉、大米、糖等。礼物的数量取决于彼此的经济实力。通常,女性邀请家人和朋友喝婚礼酒,认出新婚夫妇。随后,男方便向女方“请庚”,取女方生日八字,方便请“阴阳先生”择吉日委亲。结婚前一天晚上,男人抓了一个哥们为“管亲郎”,带着轿子和嫁妆队去女家接亲。在此之前,新娘要把家隔开。结婚那天,新娘的姐妹们开玩笑说,把竹笋或辣椒水和锅烟灰混合在一起,擦在“管亲郎”的脸上,让人发笑。发亲一般是深夜或第二天凌晨,新娘修眉后,哭拜父母等,由哥们背上轿子。新娘结婚是由家人和女朋友陪伴的,尤其是邀请孩子满堂的女人做“引亲娘”,还邀请男女歌手一起去新郎家唱歌。
发亲后,由“管亲郎”打灯笼引路,前往男家。同时,所有去女方家吃喜酒的客人都去男方家吃“踢脚酒”,叫“正客”,男方家的其他个人客人叫“副客”。新娘接到男家门口,男家必烧一堆大火,代表吉样兴旺,然后新娘按选定的吉时吉刻进屋。进屋时,男性家庭应避免在高地区,这意味着新娘将来不会抑制家庭。新娘进屋后,要接过男中年妇女交给的厨具,以示从此成家理事。接着,坐在火塘右边的凳子上,放着“符纸”,直到通宵。下午,客人来祝贺,男人摆宴招待,特别是对“正客”一定要热情款待。晚上,新郎和新娘家邀请的“巴江莎”(苗语,意思是歌手)开始唱歌,客人以此为乐,随宵达旦。第二天早上,举行了一个吃酒仪式。主人和客人互相祝贺和祝酒,庆祝夫妻幸福,一起变老,一切顺利,唱歌庆祝,讲结婚的老话,互相送礼物。婚礼期间,男亲合伙吃饭,俗称“排家饭”。因此,婚期为两天。顾客没有分手,新郎新娘只能见面,不能住在一起。年轻夫妇在散客后进入正常生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旧的婚俗逐渐被抛弃,婚事新办,节俭节约,与汉族婚宴没有什么不同。
四、殡葬苗族死尸被埋葬。成年人死亡,用衬衫棺材碱尸,未成年儿童死亡,埋在木箱里。正常死亡的老人,落气时要烧掉“落气钱”,同时要放三战火,俗称“启程炮”。用桃叶或菖蒲烧水洗澡,穿寿服上柳床,然度入棺。棺材放在正屋中央,全家人举哀,戴孝帕,门上贴着“当大事”字样,晚上请道士“打棺”、念经,停棺三至七天,上山安葬。有些人要选择“吉日”,看哪里没有避讳才扶棺安葬。
棺材上山时,死者叔叔的家人应该找到一个老人。他被两三丈白布缠住,拿着麦草向前引导。孝子孝孙也应戴孝帕,手持香纸,撇去鬼币,举葬不走弯路,翻山越岭,遇水涉水,甚至践踏庄稼。到墓地棺材入穴后,孝子手持锄连挖三锄,连呼死者三声,然后大家开始埋葬。所有被埋葬的人都玩回孝家,孝家门口放着一碗水泡饭,每人千年儿粒,放在嘴上飘散,才能进屋。对于死亡异常的人,无论老少,都不能停尸房,大多数人不择日子,随死随埋,丧礼轻率。

民俗文化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