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姓是当今较为常见的姓氏,分布很广,那么,邵姓的历史名人都有谁?邵姓的形成情况如何?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有诸多的姓氏,而这些不同的姓氏,汇聚成为了百家姓,并且不同姓氏的人口分布也都不一样,想要知道的更多,就快关注水墨网百家姓专题吧!
邵姓的历史名人都有谁
召伯虎,西周末期大臣,姬姓,召氏,名虎,召公奭后裔。死后谥号穆,故称召穆公。厉王派卫巫监谤,致使国人莫敢言。他劝曰“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厉王被逐后,他藏太子静于家,并以己子替死。后与周公(周公旦次子后裔)共同执政。号曰“共和”(共和元年为公元前841年)。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与周公共立太子静,是为宣王。后“二相辅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史记·周本纪》)。
召欧,汉初名将,封广县严侯。史载“广严侯召欧,以中涓从起沛,至霸上,为连敖,入汉,以骑将定燕、赵,得燕将军侯,二千二百户“。
邵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人,西汉著名大臣,曾历任零陵、南阳太守。在南阳任职期间,曾利用水泉兴修水利工程,组织民众开沟筑坝数十处。他与杜诗一前一后,在南阳都有惠政。时人称之为“邵父杜母”,以表达对他们的敬爱。
邵续,字嗣祖,西晋魏郡安阳人。官至散骑侍郎。续朴素有志烈,博览经史,善谈理义,妙解天文。
邵谒,广东韶州翁源人。唐代“岭南五才子”之一。
邵雍,字尧夫,谥号康节,人称百源先生,范阳(今河北省涿州)人,北宋著名哲学家。一生不仕,工诗,多为闲适之作。精研周易,创立象数之学。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是最杰出的邵姓学者。
邵亢,字兴宗,江苏丹阳人。神宗年间官至枢密副使,谥安简。宋史有传。
邵宏渊,南宋初年著名抗金将领,官至节度使。
邵兴,解州安邑(今山西省运城)人,南宋抗金义军首领,人呼邵大伯,曾保卫商州(今陕西商县)十年,后被秦桧毒死。
邵宝,字国贤,号泉斋,江苏省无锡人,明代大臣。成化进士,累官至南礼部尚书,学者称其为二泉先生,为李东阳门人,有《容青堂集》。
邵姓的形成情况
出自部落名
第一支出于召(shào)方。召,商朝时活动在今河南鄢城东召陵一带的黄帝部落的一支,史称召方。大约在公元前1250-前1192年商王武丁时代,召方屡遭商的征伐,西移到渭河和泾水之间,今陕西凤翔东南的召陈。商末周国兴起,周文王封其姬奭于召,史称召公奭,召方族人归顺于周。召、邵原为一姓,后分两姓。这支邵姓的历史至少有3200多年。
出自姬姓
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万姓统谱》等史料所记载,周初大臣召康公,周同族,姬姓。因食邑于召,被称为召公或召伯。他后来还被封于燕国,他派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留在镐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乱,他的一支子孙袭召公爵位,是周朝的执政大臣之一。周室东迁后,召公也随之东移,迁徙地在今河南省境内。后来,周朝被灭亡后,召公的子孙以原封地“召”为姓,称召氏,后加邑改为邵姓。据《氏族博考》所载“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由此可见,召氏和邵氏其实同出一姓,只是写法不同而已。至于召姓改邵姓的原因,历史上没有留下史料记载,改姓的时间说法不一。据有关学者考证,是在秦朝建立前后,,又据有关资料可知,至汉乃有以召为姓的,此后,召姓因多改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见了。由于这支为邵姓的主体,故而后代邵姓人尊奉召公为邵氏得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