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字作为姓,是历史很悠久的,那么,臧作为姓氏怎么读?有哪些郡望代表?《百家姓》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虽然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国家姓氏文化的传承,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水墨网整理了百家姓的相关的内容,欢迎点击查看。
臧作为姓氏怎么读?
臧姓是我国少见的姓氏,连臧字本身在平时也不常见。一般人往往把臧字与藏字混读,或音日曰zàng,或读如cáng。这都是误读了的。臧的正确读音应是zāng ,与脏字同音。根据《康熙字典》篆体说,臧字写如臧,象征一位忠诚“事君”之人左持木板、右持戈矛,意为忠顺卫君的臣下。古书《尔雅》释诂“臧,善也。”《诗经·大雅·抑》有“未知臧否”之说,系指不知事情的好坏。古史上还表彰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说他虽“不拘礼教”,但从来“口不臧否人物”,不在人前搬弄他人是非。这些“臧”都是善和良好之意。“否”是不好和不良。臧字甚至还用到《诗经》里去,《诗经·邶风》有四句诗说“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卫风》里还说“视尔不臧,我思不远”,“视而不臧,我思不閟。”这里的“臧”,是有计谋和赞同的意思。到后来,臧字才有了贬意,韩非子在《外储说》中把奴婢称为“臧获”,庄子《骈拇篇》有一句说“臧与穀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这里臧和穀估计是两个牧羊奴的名字。看来战国之末,臧逐渐与低贱结缘了。在古文中,臧字有时也与贓、藏混同,指贪赃枉法和府库收藏。
有哪些郡望代表?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郯城县郯城县历史悠久,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昊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昊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西周时期封炎族首领于该地,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的周威烈王十二年(丁卯,越王朱勾三十五年,公元前414年)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置为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所。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壬辰,公元812年)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之后县域有变,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隶属临沂地区。1994年11月10日撤销杨集乡、黄山乡,设立杨集镇、黄山镇。1995年12月18日,撤销高峰头、庙山乡,设立高峰头镇、庙山镇。1996年7月3日,撤销港上乡、沙墩乡,设立港上镇、沙墩镇。1997年6月4日,司家乡更名为清泉乡。2000年郯城县辖十一个镇、十一个乡。2000年12月29日撤销十里乡、归义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郯城镇;撤销大尚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红花乡;撤销清泉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泉源乡;撤销高册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马头镇。如今,郯城县调整为十一个镇、六个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