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围龙屋围龙屋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围龙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围龙屋围龙屋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窑洞”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一、围龙屋的整体布局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墙埂,照墙”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二围层”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一围屋居多,三栋二横围龙屋。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正屋——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自然的了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围龙屋的设计建筑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他们不得不聚族面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围龙屋还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又可居高临下射击来犯之敌,村民们便携武器进入围龙屋和角楼“二、围龙屋隐含的文化精神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围龙屋内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鱼池和盆景,正屋后面半园。和正门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围均载有各种花木和果树,围龙屋背后的山头林木叫,整座建筑掩映在万绿丛中,环境优美而静雅”围龙屋内的柱、梁、枋、门等雕绘上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图案,并涂上鲜艳夺目的油漆“显得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十分壮观、气派,一座围龙屋聚居着一个近亲家庭,相互之间和睦共处。男女老少齐集正屋上厅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舞龙舞狮,呈现出一派喜悦、祥和景象,第二、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承传,处于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中后期的半坡氏族和龙山氏族,他们居住的区域就是由几十座样式为方形和圆形的土夯房屋组成。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区的眷恋,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哪里就有客家人,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繁衍后代,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南征百越“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150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这些兵丁长期”与越杂处“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古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由。湖广填四川“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除以上6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现在生活在中国大陆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占汉族人口的5%,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东亚的日本、朝鲜,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西,欧洲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和奥地利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后来搬迁到江南,分住赣、粤、闽、湘、台、琼诸省,并逐渐散及国外,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数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这一称谓的来历是与客家先民的迁徙相关联的,这些人是从别处搬迁过来的。离开了迁徙就不会有“客家人迁徙的原因多种多样,早期则主要是源于灾害的胁迫“诸如残酷的战争、水、旱、虫等特大自然灾害的打击及瘟疫的流行”中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的战乱。人们常常赞叹客家人的勤劳、勇敢、坚毅和机智”客家作为一个民系群体。由于先民数代屡次长途的迁徙,它自然比其他群体更多样更深层次地体验了社会实际和生产实际,积累了更多的处理与自然界关系及社会人际关系的经验,客家群体中出现过大批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有关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土著说,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为嘉应州、赣州、汀州。说到客家最著名的就是他们的土楼了“如果你在网上搜索客家”会出现很多关于土楼的条目。你应该注意到了中国民居那套邮票里的福建民居之中有张便是客家的土楼,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像土楼似的,关于土楼的一个笑话估计大家还有印象,美国的间谍卫星对中国进行拍照侦察惊讶地发现在我国福建省的山区里分布着很多的不明大型建筑,中国的军事实力不可小觑,美国人才知道那些所谓的”实际上是客家典型的民居——土楼。客家的豆腐同样也是很有名的,中国最出名的豆腐“客家酿豆腐、四川麻婆豆腐、湖南臭豆腐”唯有客家人把豆腐上升为大菜、主菜,甚至他们闹新房的歌曲里都有豆腐客家渊源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40万、泰国约37万、越南约30万、新加坡20万、缅甸10万...,客家先民,系来自中原,是历代因战乱从中原大规模直接迁徙而至,或辗转迁入。或官宦、贬谪、经商等原因而落居,其先民迁徙有算命准以下几个时期。(一)秦汉统一中国,中原移民开始南下,集结余干之水的秦军。于公元前221年置闽中郡后,即分兵南下“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今揭阳县北一百五十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五十万人守五岭,闽粤赣边有两支秦军屯戍,赵佗又在隔河二里筑城以控武水。赵佗又在龙川筑城居之,但同期徙往北方边郡筑城可考者。估计秦驻闽粤赣边之戍徙民约占当地人口三分之一以上。5、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5年),又大批中原士卒南戍岭南,分驻于郡县及军事要冲,6、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闽中及揭阳(潮、梅古为闽越地)的闽越人都搬走了,闽粤赣边居民是以中原移民为主体,(二)汉末建安至东晋永嘉之际。中原人民避难,有一部分人迁入闽粤赣边区,东汉末年。中原人民避难入交州,南迁主要由海道而来,中原人民又一次大规模南迁,迁移人口约96万,大部分稳定在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入江西赣南。部分又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边州县,中原士族流入福建者众。又不断融化吸收畲、瑶、蛋、木客等南方少数族群壮大了客家队伍。习俗(一)传统婚嫁习俗说媒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看妹子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各请算命先生来,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定亲也叫,即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看家方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男家也不敢接,送日子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择定,送菜和抬嫁妆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俱等带回男家。迎亲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拜堂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娘站右,一拜天地,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边讲,早生贵子。被现代婚礼模式取代)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女婿要带着鸡、蛋、米酒(有的带几十斤)到岳家去报喜,外婆家要请客,至亲友好都会来参加,以表示祝贺。外公、外婆会回赠鸡和红蛋。做三朝小孩出生三天,先给小孩洗澡。请接生婆吃饭,外婆会送来大公鸡、鸡蛋、面条、糯米粉等。三朝酒“宴请外婆及亲房”有些地方还要给至亲亲友送红蛋,亲友在满月前会回送鸡、鸡蛋、面条等物。做满月婴儿出生一个月,满月,外婆会送来大公鸡(很多地方送大阉鸡)、鸡蛋“还会送来婴儿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项圈、风衣、裙、银手镯和背带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亲戚,一般都送小母鸡、鸡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亲房也会来庆贺,一百天小孩出生100天,也要庆贺,外公和女家的伯叔会拿公鸡来庆贺,其他亲属一般都要给婴孩送红包。做周岁孩子出生一周岁,庆贺孩子,周岁比满月更为隆重”来庆贺的客人也更多,2.成年礼仪客家的成年礼仪分男、女两种“男子的成年礼仪叫做”冠礼。女子的成年礼仪叫做,(现在好像已经无此礼仪,至少在我所在地(世界客都——梅州)没有了)3.寿诞礼仪做生日客家人与各地的习俗一样“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较为普遍“可称为祝寿,做生日要吃寿面和荷包蛋。示意长寿百岁“(此习俗亦已简化”只做大寿,六十岁以上)祝寿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父亲做寿。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其他人来祝寿,一般亲友送寿幛、寿联,或者再加上送礼金,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客家人生日和祝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