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迷信靠什么?是靠汉字啊(误)
测姓名打分 今时今日,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文字。
文字用处很多,比如,我们可以用它来写作业、吃瓜、跟朋友联络感情,以及当个键盘侠跟人吵架......
在大多数人眼中,汉字只是一种记录、传播信息的工具,我们对它司空见测姓名打分惯、习以为常。但在古代,汉字可是被人们视为神造之物,拥有着神奇的力量。
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人的文字崇拜,感受一下祖先对这项伟大创造的敬畏。
各国文字,都有神性
世界各地的古文明,都不约而同地将文字看作神圣的事物,认为它具备神性与魔力。
古埃及人认为,他们的象形文字是图特神创造的,这位尊神长着人身朱鹭头,掌管知识与魔法,教给人们书写、计算和历法。所以古埃及文中,“文字”一词的含义就是“神圣的话”。
古埃及文字
古印度的梵文,也被认为出自创造之神梵天之手,是神的语言,只有属于祭司阶层的婆罗门有权学习和阅读。
印度教的创造之神梵天,在华人地区俗称四面佛
而我们的汉字,更是诞生伊始,就自带神秘属性。《淮南子》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黄帝的史官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上能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下可分辨飞禽走兽的足迹。他创造出汉字,给人间带测姓名打分来巨变。而文字透露了天地机密,鬼神不再独享知天机的特权,所以夜半哭泣。
仓颉像
汉字“惊天地泣鬼神”,如此灵异,所以,人们除了用它记事,还想借助它的神力趋吉避凶。
于是,不少有趣的习俗也由此而生。如果你感兴趣,不妨继续往下看。
测字游戏,预测未来(误)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年间,流寇四起,天下将乱。一晚,崇祯皇帝派内臣出宫,去打听民间消息。
内臣遇到一位测字先生,便说了一个“友”字请他测吉凶。先生问“你要问啥事儿?” 答“国事。”
先生说“这个字不妙,反贼早出头了!”内臣急忙改口“不是这个‘友’,是‘有无’的‘有’。”先生说“更不妙,‘有’是‘ナ’和‘月’,‘大明’去其半矣。”内臣又改口“是‘申酉’的‘酉’。”先生说“更加不妙,天子为至尊,剩一‘酉’字,‘尊’已斩头截脚。”说得内臣面如土色,灰溜溜地回去了。
这是清代学者梁绍壬在随笔集中讲的一个故事。古书中类似的例子并不少见,古人认为,文字有灵,会在冥冥之中传达天意,可以用来占卜、预测未来。精研此道的高人,能通过文字知晓未来之事。
“测姓名打分测字先生”这个行当由此而生。就像故事中说的那样,测字也叫“拆字”,由问卜者任选一字,测字先生对其进行分析,得出吉凶祸福的结论。这种占卜方式由来已久,早在魏晋就已十分兴盛。
清代测字算命摊子
从本质上来说,汉字可以拆,正是因为它有别于拼音文字,具有象形表意的特性。
测字占卜的习俗,其实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面对随机抽选的单字,能否将其适当拆解、作出巧妙的解释,这就得看测字先生的脑子转得够不够快了。
《老南京三百六十行》之【测字】
绘图刘元
文字符咒,包治百病(误)
除了预测未来,汉字还被赋予了超自然的魔力。人们相信用汉字书写的符咒,可以护身辟邪,甚至治病疗伤。
比如,过去有小孩儿的家庭,喜欢在屋外贴“儿啼帖”,上面写着咒语“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四方君子来看过,一夜睡到大天光。” 据说这能防止小儿夜哭。
小说《水浒传》中,神行太保戴宗贴上“神行符测姓名打分”后,便能施展绝技,日行八百里。
《封神演义》中,太乙真人给哪吒胸前画了一道隐身符,对手便看不见他……
图片来自《封神榜之凤鸣岐山》
这些符咒有些是明晰的汉字,更多的,是“天书”般的神秘图形,其实它们都是汉字的变形。
符咒可以说是文字崇拜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在各大文明中都存在。
港片中经常出现“镇尸符”
古埃及的木乃伊下葬时,墓穴内、随葬器物上要铭刻各种咒语,内容五花八门保持尸身不腐、为死者提供武器、抵御火灾等等。有的咒语中,前一条保佑死者可以喝水,后一条保佑他喝水时不被烫伤。
除此之外,其他文明中的符咒,也常以变形的文字书写,一个个都看起来超级神秘。
道教符篆多以变形文字书写在特定的纸帛上
吉祥汉字,祝您福禄寿喜财
在中国婚礼中,必然少不了红纸剪出的“囍”字贴在门上表示喜临门,贴在墙上、家具上乃至被褥上,意为处处见喜。
图片来自123rf.suanmingz..suanmingz.
春节来临时,各家各户的门上都会贴上“福”字,而且得倒着贴,意为“福到(倒)了”。
还有“寿”字,几乎可以用在一切喜庆场合,除了以文字形态出现,还被变形成了“团寿纹”,放在各种日用器物上。
清代的铜制团寿纹香炉
清代流行寿字变形而成的团寿纹,广泛出现在当时的衣物上
还有个独特的“卍”字,是完美的中心对称图形,形状循环往复,因而深受古人喜爱。皇家用它来象征千秋万代,百姓用它来祈盼子孙绵延、福寿安康。
“卍”原本不是汉字,而是来源于佛教,是吉祥的标志。到了唐代,“卍”被引入汉字体系中,读作“万”,由它组成的纹样叫做万字纹,在很多文物上都能见到。
唐代“太平万岁”卍字纹铜镜
生活中,还能见到一些奇怪的组合字,比如
乍一看好像挺厉害的样子,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这几个字其实就是“日进斗金”、“黄金万两”、“招财进宝”。
它们跟“覅”(fiào)、“嫑”(biào)这些合体字不同——合体字是独立存在的单字,而组合字只是吉祥图案,虽然写出来好像一个字,但并不能算作单字。这些具有美好寓意的吉祥字,被广泛地装点测姓名打分在生活中,也是文字崇拜的生动例子。
国讳禁忌,谁敢冒犯!
文字拥有神秘力量,人们认为可以借它趋吉避凶,但使用时应该有所禁忌——其中最具中国特色的一项,就是对特定名字的“避讳”。
避讳有几种“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不直接读写尊者、亲人、贤者的名字,以示尊重。
还有人整理出书写过这事儿
《红楼梦》中曾提到,贾雨村发现林黛玉读书时,遇到“敏”字都读作“密”,书写则减一两笔,后来听说黛玉母亲闺名“贾敏”,他才恍然大悟,明白了黛玉是在避讳。
改换读音或书写时缺笔,是一种常见的避讳方式。而如果遇到不得不书写名字的场合,则需遵循特定的书写格式。电视剧《琅琊榜》中,梅长苏在书上做批注时,也如此避开母亲的名讳,静妃便由这个小细节怀疑梅长苏就是林殊。
《琅琊榜》中的牌位,在姓氏和名字之间加一“讳”字,意思是本来不该直接书写名字,但这里不得已而书之。
在古代,最尊贵的人是皇帝,所以全国上下,都要对本朝历代帝王甚至他的家属进行避讳,这叫“国讳”。
秦始皇的父亲名叫“子楚”,所以秦国称楚国为“荆蛮”,而不用“楚”字。秦始皇名“嬴政”,于是“政”的同音字均改读“征”音,农历的“正月”也正是而要读作“征月”。
避讳本来是一种礼貌,在有些时代却“走火入魔”,变成了很苛刻的要求。清代对避国讳的要求非常严苛,康熙名“玄烨”,所以清代刻书时,不仅“玄”字,甚至以“玄”为部首的字,全都要缺笔。
唐柳公权玄秘塔碑的清代拓本,“玄”字缺末笔
敬惜字纸,尊重文字
由于文字是神圣之物,所以古人对写有文字的纸张极为珍视。
民间有“敬惜字纸”的习俗,明清时尤为盛行。书斋、学堂都会摆放字纸篓,写过字的纸不能乱丢,也不能拿去糊墙、包东西,而要收集起来,放到专门的炉子里,统一进行火化。
成都崇州街子古镇的惜字塔,就是用来焚烧字纸的地方
这些焚化炉外观常常修成塔状或亭状,称为“惜字塔”或“敬字亭”,每年还要定期将其中积累的字纸灰烬倾倒出来,倒进河流中,让文字从水路入海通天。
除了火葬、水葬,也有土葬,如黛玉葬花一般,设立“字冢”,掩埋字纸。
广东江门市圭峰山发现的一处“字冢”,属清代文物
图片来自羊城晚报
敬惜字纸是对文字的尊重,人们也相信它是一件很积德的事。
比如明代凌濛初的《二刻拍案惊奇》中写过一个故事,宋代王曾的父亲爱惜字纸,见地上有遗弃的纸,就会捡起来焚烧,就算是落在粪秽中,也设法取出来洗干净再处理掉。由于父亲积德,王曾后来连中三元,官封沂国公。
清代民俗画中上门收字纸的场景。当时在较大的市镇中,往往有专人定期挨户收集废字纸,统一进行烧化。
随堂考
相关文章回顾
繁体字、简体字,谁比谁高贵
鲁迅为啥说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文化水平不够,才需要标点符号吗?
撰文 |宰予
算命准编辑 | 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