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师 >

蒙古族风俗之蒙古舞蹈的独特魅力

  • 风水师
  • 2023-06-01
  • www.luopanw.cn
  • 风水大师
蒙古族是一个马背上的游牧民族,世居草原,蒙古族舞蹈产生于民间。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蒙古舞蹈形成了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的特点,受很多人的喜爱,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一起来感受下蒙古族舞蹈的独特的魅力,感受下草原民族的。

1、蒙古族舞蹈的形成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主要从事畜牧狩猎生产活动。在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下,蒙古族人民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
蒙古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态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凿刻的阴山崖画、乌兰察布崖画中有着生动真实的表现;后来,这些舞蹈形式逐渐发生改变,形成以“萨吾尔登”、“安代舞”、“顶碗舞”、“筷子舞”、“盅子舞”、“角斗舞”、“巴拉特舞”、“圈舞”为代表的多种舞蹈形式。

2、蒙古族舞蹈的特点

(1)族舞中有一个很典型的特征,就是双臂的延伸动作,它象征着宽阔的胸怀、坦荡的性格。一“开”一“放”中处处体现热情的灵魂,积极探索的精神,蒙族的民族性早已融于其中。
(2)在蒙族舞蹈中,脚步、眼神、面部表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视觉上的立体化,而这种“有机"源于生活的根基,具备着一定的文化内涵。肩部的动律呈现出流动性质,而身体习惯于侧向,眼睛时而极目远眺,时而俯临前方,表情明朗豁达而又坚毅,这一切体现出一个文化传统悠久的民族舞的素质。
(3) 是蒙古舞中,力量的对比随处可见,应当说,蒙族舞通过力量的对比来表现动作的延展性以及舞蹈感情的抒发。
(4)动作的对比与幅度的快慢,不断圆润舞技,力度,幅度的强弱、快慢、高低、大小、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交替与重复,导致含有各种感情动作姿态的体现,通过节奏把各种动作按照表情达意的需要有机地组织联系起来,增强舞蹈动作的表现力。
(5)以独有的节奏传达舞蹈的精髓。用肩部的动作带动整体,显示肢体的轻盈柔软用力量的对比增强节奏,体现动作的内外张力将这三位完美的融为一体在轻盈跃动的舞步和舒展开合的舞姿中,显示古老文明的民族精神,展现蒙古民族特有的豪爽、热情、奔放以及坚毅的民族特性,传达永恒的对自然的无限期待以及对生命的永恒追求。
(6)蒙古族舞蹈的音乐特点女性“稳重、端庄、典雅、娇健”的风格特征,男性特有的“粗犷、豪放、彪悍、矫健”的风格特征

3、蒙古族舞蹈的种类

(1)“萨吾尔登”是新疆蒙古族最主要的民间舞蹈,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萨吾尔登分徒手跳、持具跳、载歌载舞跳和对歌对舞跳几种形式,它既是新疆蒙古族民间舞曲和歌舞曲的曲牌名称,同时又是民间舞蹈的统称。萨吾尔登常在喜庆节日、男婚女嫁、迎宾送客的家宴等娱乐活动时跳,活动场地、人数不限,一般是在毡房和毡房附近的草地上进行。
(2)“安代舞”是对古代"踏歌顿足"、"连臂而舞"、"绕树而舞"等集体舞形式的演变和发展。安代舞的表演形式较为宏大,在场院里由几十至上百人不等围成大圆圈,圈里由两名歌舞能手对歌对舞,众人呼应踩脚、甩动衣襟伴舞伴唱,形成热烈欢腾的场面。解放后,广大舞蹈工作者通过搜集、整理、改编、创新,使古老的安代舞发展成为反映生活、表现时代的新艺术形式,基本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广场上以自娱性进行的,一种是在舞台上以表演性进行的。
(3)顶碗舞”是鄂尔多斯蒙古族从元代传承下来的传统民间舞蹈。其形式新颖,动作优美,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在整个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居重要地位。能歌善舞的鄂尔多斯蒙古人在婚宴和喜庆佳节的聚会上常有一人或两人头顶茶杯或碗状小油灯或碗,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和乐声中翩翩起舞。顶碗舞的动作没有固定套数,掌握好基本动作和击盅、打筷子的规律之后,由舞者现场即兴发挥,情绪越激昂,动作、舞姿的变化越丰富多彩,充分展现出舞者的技艺、智慧与民间舞蹈丰富、灵活、多变的特性。
(4)“筷子舞”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细头,击打筷子的粗头;可以双手胸前交叉击打筷子、双手腹前交叉击打筷子、双手胸前击打筷子、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转圈打击地面蹲转等。脚下舞步有平步行进与后退,亦有点地步行进后退,或各种转和跳跃动作…随舞者即兴而做。慢舞稳重深沉,快舞则飘洒矫健;情绪高昂时筷子绕身飞舞,可在各种动作上击打身体的各部位,场面轻松热烈。筷子舞凝结着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5)“盅子舞”是流传于鄂尔多斯的一种舞蹈形式。每逢佳节、喜庆欢宴之际,人们在酒足食盛之时便拿起桌子上的酒盅舞蹈起来,以表达喜悦之情。每个人一只手持两个盅子,击打出各种快、慢、碎、抖等声音,随着音乐舞动的双手用盅子击打出各种节奏。动作有双手横绕八字,上身亦左右摆动;双手上、下、左、右十字形击盅,身体随手上下起伏;双手由里向外或由外向里划圈等。在盅子舞中,一些动作的末尾或两个动作衔接之际常有漂亮的华彩动作出现,可谓十分精彩;下身动作有双腿跪地,亦有迂回步等各种舞步伴之;头可顶碗、也可顶灯。整体舞蹈风格端庄质朴,韵味持稳雄浑、刚柔相济。
(6)“角斗舞”是流传在以“摔跋之乡”著称的锡林郭勒草原的一种模拟性舞蹈,由一个人表演两个人摔跋的拼搏动态,而且表现得比显示生活中的摔跤还要生动、灵巧、幽默、滑稽,深受群众的喜爱。首先要把身着蒙古袍的两个小假人摆好摔跋姿式(抱腰状)缝在一起,使两袍子成筒状套在身上,扎好腰带上身向前弓腰180度,两个贴在一起的假头正好顶在腰背上;表演者要穿特制的服装,用套上马靴的双手当作其中一人的双脚,在歌声或鼓点中做摔跃的各种抱、踢、蹁、钩等技巧。
(7)“巴拉特舞”又称“托普修尔乐舞”,汉语译为“身体的律动”。托普修尔乐曲较完整保存下来的有12—17支,每一支都有各自的名称和不同的动作跳法(如黑吉马、育老人、慢撤布尔登等),反映的生活内容有表现劳动的(如剪羊毛、赶毡、挤奶等)、有表现日常生活的(如梳头、照镜、戴头饰等)、有模仿飞禽走兽的(如鹰展翅、山羊跑跳、走马、骆驼步等)、有模拟自然景物的(如水波、水浪、草浪等)。
(8)“圈舞”是蒙古族民间流传的古老舞蹈,舞者两脚交替悠晃步,舞步由粗矿奔放的跳踏步、明快潇洒的下身或侧身跑跳步等几种动作组成。上身动作有甩手、与人背后拉手、众人手拉手等,大家往往围着圆圈跳舞,所以人们通常称“布里雅特民间舞”为“圈舞”。慢板舞曲抒情柔和,快板舞曲欢快敏捷、跳跃性强。这种舞蹈具有远古色调,表达的感情热烈而豪放。


中国风水大师

微信公众号